順安9年夏6月,司隸校尉張瑜,以太尉假節都督諸州軍事,領兵十萬,至豫州安城駐紮,以平反叛。

時逢盛夏,天氣不利作戰,雙方停止攻勢,相持對抗。

張瑜見齊王屯兵于徐州東莞郡,徐州牧伍文忠堅守下邳阻止齊軍南下。荊揚二州,亦將楚王、吳王二軍阻止於長江之南。只是冀州戰況甚為危急,齊王令大將北上支援趙王,冀州已經大部陷落。冀州牧王扶率兵退守鉅鹿郡。齊王又增調幽州兵三萬,前來冀州助陣。

張瑜見冀州危急,於是趁攻勢稍緩,令後將軍賀武率兵二萬至鉅鹿郡支援王扶。又上書朝廷,請調涼州、幷州軍,以為後備支援,調益州東川江州水軍,出三峽支援荊州。又請求朝廷增運糧秣,時值暑天軍士多有暑疾,請朝廷撥防治暑熱之物等。張瑜部署停當,於是在安城專等朝廷訊息,只需後援調配停當,糧秣等供應充足,即集中兵力,與齊軍決戰。

大將軍張莽與大宦官朱糟,二人各有其黨羽勢力,兩黨之間,頗有衝突紛爭。二人原本迫於朝廷局面,互相利用才結為一黨,起初還尚能相容,紛爭都不做計較。後來二人勢力已經掌控朝政,於是逐漸衝突,裂痕漸顯。張莽以張瑜為太尉平亂,領軍十萬,朱糟恐其勢力增大,超過己方,於是令中常侍宦者魚崇為監軍,持詔書前往張瑜軍中奉命監軍。而各州郡守,皆朱糟之勢力為多,奉朱糟之令。張瑜雖然假節都督諸州軍事,能調動者,不過三分之一。

涼州刺史第五均,接到朝廷令,只派軍三千人前來相助。

幷州刺史封章,方領幷州軍駐守上谷、雲中、北地等處,正與胡騎相持,接到詔令,遂抽出一萬步騎,令大將管旅統領,前往豫州支援。

益州刺史胡統,令江州都督李整遣將率水軍三千人,從長江順流而下,與荊州軍匯合,助戰高升。

其實這幾個州,除開幷州因有軍情不能多調以外,涼州有兵八萬人,卻只派三千人,益州甲士不下十萬,水軍兩萬餘人,亦只派遣水軍3000人,都只是以此敷衍塞責,實際都是為儲存自己實力緣故。

諸王亦趁此休整時候增調兵力,齊王又令王憲招募新兵數萬人,增補前線,諸王總兵力已經超五十萬,其中齊王兵力三十萬,休戰一月,暑天已退,齊王準備進攻。

張瑜屯兵安城,見齊王勢大,傳令徐州、冀州,堅守之。自己在安城拒齊王軍,又上書令司隸校尉部,增添兵力,張莽再撥關中三萬軍,前往增援。此時關中守備兵力,尚剩下不到兩萬。

8月,齊王見徐州下邳城難以攻下,遂留重兵守東莞、琅琊兩郡,以窺徐州。自己領軍十餘萬,麾軍西進,又奪取豫州、司隸數縣,兵臨安城,排開陣勢,致書挑戰。

張瑜觀其當前形勢,見齊王兵勢正盛,且後面援軍充足,而己方援軍,遲遲不到,軍資糧草供應皆不齊備,於是令眾將堅守不戰,以扼守安城為上。監軍魚崇見之,發書報於朱糟,朱糟以為其膽怯,令其出戰。朱糟對張莽說:“張瑜率王師十五萬,坐鎮安城,齊王兵不過十萬。我軍多齊軍三分之一,奈何懼之?如不戰,齊軍氣焰將更甚矣!”張莽亦認為應該出戰,於是下令,詔諭張瑜出戰齊軍。

張瑜接到詔書,不得已,令先鋒將軍楊於龍,領軍兩萬,出城交戰。

齊王命孫猛出陣,孫猛手提四十斤水磨鋼鞭,策馬立於陣前,楊於龍正欲出馬迎戰,副將馬成道:“將軍且住,待末將出陣斬之!”

馬成自持勇力,舞動手中銅錘,拍馬上陣,只取孫猛。

孫猛以鞭接之,兩馬相交,戰十餘合,孫猛鞭重力沉,馬成抵擋不住,正欲拍馬回陣,孫猛一鞭揮來,馬成躲避不及,中其背,口吐鮮血,翻身落馬。

孫猛正欲前來殺馬成,楊於龍見孫猛落馬,立即舞刀上前,只取孫猛,孫猛遂棄了馬成,又來戰楊於龍。軍士趁機上前,救得馬成回陣。

孫猛力戰楊於龍,三十合後,楊於龍漸漸不支,張瑜在城上看見,忙令鳴金收兵。楊玉龍遂棄戰而回。齊王見之,隨即下令擂鼓進軍,於是齊王大軍一齊掩殺過來,張瑜在城上急令弓箭手,一起放箭,射向齊軍,以掩護楊玉龍撤退。

齊軍勢大,如排山倒海而來,楊玉龍軍撤退不及,遂被齊軍逼至城邊掩殺,一齊混戰,楊於龍死戰方脫,虧城樓山弓箭手射住齊軍,方將敗軍撤回城內。計點軍士,折兵三千人,傷者無數。馬成被孫猛鋼鞭擊中,震壞內臟肺腑,救回城中,半夜傷重既死。

張瑜收兵回城,魚崇前來,質問道:“方才交戰時,太尉如何不盡出城中大軍?若如此,齊軍可敗!奈何只以弓箭手在城上射箭呢?以至於我軍損兵折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