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諸國約定,誰當選盟主,則由誰撰寫伐秦並公告天下,率先發兵。

因此,伐秦檄文理當由魏王親自撰寫並昭告天下,雖然魏王心有餘悸,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魏王叫人看過筆墨,拿出竹箋以盟主的身份開始撰寫伐秦檄文。

檄文寫到“暴秦無道,大興土木,重徭役賦稅,全國百姓怨聲載道,苦不堪言,暴秦殘忍無度,侵略的鐵蹄踏遍華夏神州,天下百姓人人似待宰羔羊,惶惶不可終日,今我仁義之師,在此地會盟,勢必伐暴秦,今日我以伐秦聯盟盟主之職,昭告天下,即日發兵,蕩平暴秦,與諸國共同還天下百姓一安寧,保乾坤以郎朗。”

檄文撰好之後,魏王當中宣讀,由此這個伐秦集團便正式形成。

經商議普陽城定為伐秦大軍的根據地和出發點,各國君主為表誠意也都結合自身國力情況,在駐地留有部分兵力,整個聯盟軍目前共計有50萬屯於普陽。

另一邊由於韓王的臨陣倒戈,去了秦國,並向秦王將聯盟之事悉數告知。

秦王大怒,對於魏國之舉實屬難忍,同時秦王還聽說諸國聯盟集團已經形成,魏國公然向天下發布了伐秦檄文。

對於此舉,向來暴躁的秦王被氣的是怒火中燒,他當著秦國文武大臣以及韓國君主和隨行人員的面立誓,勢必要將聯盟集團摧毀,將魏國消滅。

秦王命人召來大將王羽,命王羽點兵30萬,即可啟程,趕往普陽將聯盟軍悉數剿殺,並一舉進軍魏國,將魏國一個活口都不留的消滅掉。

此外秦王也派遣使臣,前往各國,要求各國立即解除與魏國的聯盟,不然待消滅魏國後定悉數剿殺諸國。

一個看似簡單的聯盟,最終將暴秦的矛頭成功過的引向了魏國,當然這一切也在蕭戰的意料當中。

雖然魏國吞併了趙國後,國力也得到了明顯提升,可是與向來強大的秦國來比,似乎看上去還是有些薄弱。

雖然在國力上不成正比,但是一旦真的打起來,蕭戰倒也不畏懼秦國,再說了歷史上也曾有過那麼多以少勝多的仗,所以蕭戰對於暴秦毫不畏懼。

但是氣人的並不是秦國發兵,而是抵禦高麗國的李天佐,李天佐帶兵到前線現在已經也快一個月了,可是接連戰敗,原趙國的土地已經有一半落到了高麗國的手中。

一旦原趙國失守,秦國和高麗國兩頭夾擊,那魏國必死無疑。

為了避免悲劇的發生,蕭戰連夜跑去與魏王商議,經過 兩人連夜通宵達旦的討論之後,魏王決定讓蕭戰到前線支援,讓楊國峰帶領聯盟軍在普陽駐守。

之所以挑楊國峰的主要原因則是,楊國峰也算是魏國能征善戰的猛將,排位也居魏國大將前列。

一切商議確定後,便按照原定計劃,點兵出征。

蕭戰在支援李天佐之前交待楊國峰,即便是拼死也要保住普陽,等自己從前線回來,普陽絕對不可以失守,否則,所有努力將全部因此化為灰燼。

蕭戰先護送了魏王一段距離後,為了能夠節約行程則在烏雞領與魏王分別。

分別後的蕭戰一路狂奔,走了整整兩天連夜才到前線魏軍的駐地。

來到駐地後,眾將士透過連日征戰,早已經疲憊不堪,起初帶去的70萬大軍目前也僅剩45萬,一向神氣的李天佐,此刻也憔悴不已,面露難色。

蕭戰來到中軍大帳,李天佐這時也放下了個人恩怨,如實向蕭戰彙報了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