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眼光去看待這世間的一切,完事它都具有兩面性,即有利也有弊。

就像這次的會盟一樣,即便聯盟形成,也只不過是一個暫時擁有共同利益的聯盟集團罷了。

除了韓國在會盟的途中倒戈秦過外,其餘國家也各自打著自己的小算盤。

在歷經數月的擔心和準備中,蕭戰終於贏啦這歷史性的一刻。

三月十五會盟的日子到了,第一個抵達普陽的是距離最近的魏國會盟大軍。

魏國的大旗帶領著浩浩蕩蕩的大軍,伴隨著因軍隊行走而揚起的塵土,緩緩的進入城中,插在了會盟的核心區。

魏王進城後,蕭戰趕忙跑去迎接,並將具體事宜的準備情況,悉數彙報給了魏王。

魏王聽後又實地巡查了一遍,對於蕭戰的安排和部署表示充分肯定。

隨著時間的推移,燕國、齊國、楚國、羽民國、南平國五國的會盟之師也相繼先後到達。

魏王、燕王、齊王、羽民王、楚王、南平王等六國元首齊聚會盟臺中央。

同時相互之間互相寒暄交談,可是時間都過去好一會兒了,眼看開始商議會盟大事的時間就要到了,可是就是不見韓國的到來。

眾人皆以為是韓國路程相對較遠,因此導致韓王耽誤了行程,索性派人去前路檢視,並多等些實誠。

眨眼間三個時辰過去了,依然不見韓國的影子,起初定好的七國聯盟,如今知道六國。

正當眾人對韓王的不守時而抱怨時,派去檢視的探子急匆匆的衝到了諸國王的跟前。

從探子口中得知,韓王在前來會盟的途中,轉身去了秦國。

聽到這個訊息後,眾人不由的一驚,他們本來以為還會盟秘密進行,形成集團後合力向秦國宣戰的。

可誰料想韓王臨陣倒戈,轉身去了秦國。

真可謂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啊。

魏王身邊的蕭戰眼看諸王面露難色,則立即出言安慰說“各位大王不必驚慌,今日是我們聯盟的大好日子,可千萬不能被這微不足道的事情給影響到了。”

魏王也跟著附和說“就是,諸位王兄大可不必驚慌,我等現在有140 萬大軍齊聚這普陽城前屯放著,實在不行我們就地發兵。”

羽民王不屑一顧的看了看蕭戰和魏王,輕哼了一聲說“那秦國也不是吃素的,想當年先王與秦孝文王大戰時,我羽民國90萬大軍居然沒有擊敗秦國的30 萬軍隊,你們想想秦國的戰鬥力有多高,再加上這幾年秦國的軍事實力只增不減,勝算能有嗎?”

見羽民王如此長秦國威風,滅諸國志氣,一時間屬實有些看不慣,於是便拍桌子站起來,氣憤的指著羽民王的鼻子說到“既然你羽民王如此膽小,那為何要來這會盟之地?不如現在離開好了。”

羽民王見狀瞬間火冒三丈,會盟場上的氣憤瞬間變的尷尬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