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 於淳峰(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個啊……”
見蘇文提起此事,許掌櫃也不禁嘆了一口氣:“還不是山南道那邊出了亂子,最近波及我們這裡了……”
聽許掌櫃細說,蘇文這才知道,三個月前,山南道竟然發生了一起暴亂事件,席捲了小半個山南道。
事情起因是山南道刺史推行新政時不得當,官逼民反,於是有無數農民揭竿而起,放火燒了衙門,佔了城池稱王稱霸。
只是很快,山南道的駐軍便反應過來,只是小半個月時間,便摧枯拉朽,將起義首領殺得人頭滾滾,鎮壓下了叛亂。
但事情並沒有到此為止,義軍殘部四處流竄,藏匿深山老林之中,不僅對山南道造成了巨大影響,江南道也同樣受到了牽連。
固陽鎮首當其衝。
往來商賈寧願繞道海路和河運,也不願意走固陽鎮這條近路。
蘇文對山南道發生的事一無所知,聽說此事之後,才恍然大悟。既然商路有叛軍匪人活動,自然人煙稀少,連同固陽鎮也風聲鶴唳,人心惶惶,一副破敗景象了。
“那些落草為寇的叛軍,不是上個月就已被剿滅了嗎?”
孫野侯這時說道。
蘇文對山南道所發生的事情沒有了解,他可是一直關注的。實際上《青山日報》對此事也一直有跟蹤報道,他從報紙上可是得知了許多相關情況,甚至許多普通人不瞭解的內幕,他也能從報紙的一些隱晦提及中揣度出更多的資訊,還原出真相。
山南道刺史給朝廷的奏章裡宣稱,是百姓反對朝廷推行的“一條鞭法”,希望以穀物替代銀子繳納稅賦遭到了拒絕,最終怒而暴起,聚眾造反。
山南道刺史於淳峰在奏章表示,朝廷應暫緩推行一條鞭法和其他的一些新政,恢復舊制,甚至是包稅給當地鄉紳,方便省事。
於淳峰的奏章,在朝廷引發了廣大議論,不少人附和他的建言,覺得理應如此,一來朝廷可以減少工作,二來有穩定的稅賦收入,還能加深朝廷與鄉紳鄉賢的關係,維護一舉多得。
只是皇帝陛下對此卻不以為意,繼續堅定地推行變法,還派出了宮中宦官,狠狠地責罵了於淳峰,最終朝野譁然,不少大臣還上書指責陛下有辱大臣,有損明君之名,得下罪己詔。
皇帝陛下對此嗤之以鼻,把這些大臣全部拎出來罵了一遍,言辭嚴厲,表示變法之事必須貫徹到底,誰敢反對誰去死。
“呵呵……剿滅?現在的匪徒,到底是不是最初的叛軍,還是別的什麼人假扮的,可不好說。”
張㪚見提到此事,心中便憤懣不平起來:“誰不知道,若不是於淳峰這廝故意挑動是非,官逼民反,怎麼會出現這麼多事端!”
許管事不敢接這話頭,只能苦笑。聽到這話,蘇文便知道,張㪚說的應該沒錯。
聽了幾句之後,蘇文終於明白過來。
於淳峰本在朝廷擔任尚書省右丞之位,因反對新政,因而遭到了貶黜,最後又擢升到了山南道刺史的職位。
隨著新政推行,山南道自然也得配合朝廷政令推行新政。
於淳峰並沒有抗拒推行新政,甚至推行得十分賣力,甚至有矯枉過正嫌疑。
原本朝廷預定耗費三年時間丈量全道之內的人口,土地,可於淳峰只用了半年就清丈出來,不顧地主反對,沒收了大量農田,分給了無主農戶,一時間,鄉紳地主,怨聲載道。
可得到土地的農民百姓也不高興。
因為分配的土地,大部分都是劣質的田地,可在劃分的時候,卻以次充好,最終繳納稅賦的時候,按照上等土地繳納,而鄉紳地主看似被剝奪了許多田地,可被剝奪的,幾乎都是山地。林地,真正種植五穀的好地,基本都保留著,甚至還透過重新置換地契時更改為下等田地,少交稅賦。
這還不是農民起義的主要原因。
更令人憤怒的是,新政開始,官府免費提供種子,耕牛給農戶,可山南道卻改為了租借,甚至還要繳納利息償還,使得民怨極大。
於淳峰倒也沒有將這筆稅賦藏為私有,而是報入了府庫之中,充當了國家稅賦收入,所以皇帝想借這由頭治罪的時候,還有百官為他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