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明朝的宗室來說,他們或許已經慢慢的意識到了一些事情了。這也讓他們心裡有著那麼一些不安,或者也沒有太多的一些個情緒波動。

畢竟很多的皇子、公主,對於老朱未必有多麼的親近。他們自小也沒得到老朱太多的寵溺,對於老朱當然也就不會有著太多的親近之情。更多地還是畏懼,更多的還是一些個疏遠。

但是不管怎麼說,老朱也是他們的父皇,這些皇子公主的顯赫地位和榮華富貴,自然也就是因為老朱而來。老朱,就是他們最大的靠山,就是他們最大的依仗。

可是現在呢,父皇的龍體有恙,這難免就是有著一些讓人心裡不太安穩和踏實的地方了。

其實說到底他們也都明白,就算是父皇這些年對他們不太親近,可是到底是他們的父皇,也給了他們足夠多的的優容。父皇對外人確實嚴苛霸道,但是對於子女可謂是十分的寬容。

父皇要是有什麼事情,以後的日子說不定就沒那麼好了。那個侄子皇帝,別看這些年對於宗室也確實不錯,但是真的要說起來的話,肯定是不如父皇的。

只是對於宗室們來說,他們現在也確實沒有太多的辦法了,父皇的年紀畢竟也不小了。七十多歲的人了,身子骨有些問題,這也是非常常見的一個事情,不需要大驚小怪。

這個時候能做的事情,大概也就是入宮陪父皇說說話,聽一聽父皇的教訓了。

這裡頭或許也是有著為人子的本分,但是也不缺少一些個比較現實或者功利的一些因素了。

比如說希望能夠在父皇那裡得到「遺詔」,倒不是想著什麼能夠登上大寶,或者是什麼輔佐皇帝。只不過如果父皇能夠留下讓當今天子善待叔父的旨意,那麼以後的日子也就足夠的踏實和安穩了,這些也確實是一些宗室的心意。

另一方面為人子女的,要是在這個時候都不去盡孝,自然是會引起不少人的非議,甚至是彈劾。

這要是因此被皇帝記恨上,以後再來一個秋後算賬的話,到時候哭都沒地方哭。

這些個事情很多人其實也都心裡明白,所以不管是樂意還是不樂意,這都需要去做。不管是為人子,還是說為臣,這些事情也都是他們需要做的,這也是他們的一些本分。

其實這些個事情也瞞不住人,宗室一個個的輪番入宮,這也不是上朝,而是去乾清宮,這些個事情很多的文武百官也都是陸陸續續的聽到了一些風聲。

雖說宗室這邊也沒透露洪武皇帝的健康狀況,可是難免會讓人浮想聯翩,很多人也擔心出現山陵崩塌的狀況。畢竟洪武皇帝的年齡在那,或許有些事情就算是發生了,那也是很正常的。

這些其實也都是當初老朱不太想要去見一見子女的原因,他很清楚一旦這些子女輪番入宮探望,那麼必然會讓朝野上下人心浮動。

哪怕他現在退位了,哪怕孫兒已經掌控了朝堂,可是很多的事情依然不能忽視。

老朱根本不是在自戀,而是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份,他開創了大明的社稷,他這樣的開國之君的地位和權威,那也就意味著不可撼動。哪怕孫兒再掌控朝堂,在朝野上下也和他無法相提並論。

本來是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免得給自己的孫兒增加無謂的煩惱。但是現在,老朱也不在意那些事情,也別管是不是當初自己最喜歡、最親近的孩子。

只要是自己的子女,能夠在這個時候看看,和他們說說話,這對於老朱來說就是莫大的安慰了。更何況自家那個最有出息的孫兒,每日也都是午膳的時候來陪著說話。

這些也都是老朱無比欣慰的事情,很多的事情可以當著兒子、孫兒的面說一說。這也是好事情,這樣也可以在他駕崩之後,讓子孫

們更加清楚該如何相處。

這些事情對於老朱來說非常有意義,這些事情也確實是他現在看起來精神頭不錯的原因之一。

而對於朱允煐來說,他是一點都不怕多折騰。就是來陪老朱說說話,和皇叔們稍微的聊一聊,這沒什麼好折騰的,反正每天都是要用膳的。

要是皇叔們聽了老朱的訓誡,以後可以省心一些,那麼對於朱允煐來說反而是更好不過的事情。所以現在這麼做,朱允煐也是更加的覺得理所應當了。

這些事情也根本就不算耽誤事,朱允煐也不會覺得對自己處置朝務有什麼影響。

李景隆來到了武英殿,說道,「陛下,罪臣俞通淵已赴應天府,願往南洋。」

朱允煐笑了笑,說道,「那就好,咱就不見他了。河間郡公與虢國公功勞莫大,也屢次救駕有功。就讓他跟著艦隊出海,雖說資質有些愚鈍,這趟事要是做的好,也能復爵。」

朱允煐還是「念舊情」的,或者這些個事情,也都是朱允煐在稍微的做一些小小的補救。大明朝的開國功勳不少,但是這些年在朝堂上的開國功勳越來越少,能夠掌握大權的也越來越少。

武勳的力量,朱允煐不希望他們過大,不過也同樣不希望武勳的力量被壓制。

其實對於俞通淵來說,能夠得到起復的機會,這也算得上有那麼點千載難逢了。雖然他確實有著那麼一些資質欠佳,但是好歹也是久經沙場的,也是經歷過一些戰事。

雖說不如父兄有能耐,但是俞家到底是以水師起家,俞通淵多少也算得上有著一些見識。更何況這一次是坐鎮水師,不是讓他大權獨攬、獨領一軍,所以也不需要過於擔心損兵折將。

至於說當一個富家翁,那肯定就不是他的一些想法了。就算是出海有些風險,那些其實也算不上什麼太大的事情。

說到底就是俞家本來就是水匪,自然也不在意什麼風險。再者就是相比起富家翁,還是封侯不拜將更加的有意義。沙場拼殺,可不就是為了家族的榮光,為的就是給子孫留下更多的體面。

能夠有起復的機會,對於這些個將領來說就足夠了。選擇了軍伍,自然也就意味著需要去博命,這些也就是他們的選擇,哪怕是武勳也都是逃不出這樣的一個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