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八章 一個母親的重要(第2/4頁)
章節報錯
這仁義乃是修身齊家治國之本,諸侯亂世看的乃是拳頭,可是這治國最終看的是德政。
曹賊唯才是舉,不崇德行,可是他的拳頭哪怕到了現在仍然是最硬的那個。
但日後他們定然要篡漢而自立,若是那曹丕轉型德政不力,大廈必將傾塌。
遭受不崇德行的反噬之苦、
《周易》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列子》曰:聖人之教,非仁則義。
《孔子家語》也說過,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這些的意思都是,仁義是人修身的根本,我等都被這天下之焦灼所累,而少君和主公卻堅守那修身,這才是高下立判。
再說公子剛剛問的,什麼才是仁義?
《孔子家語》說,仁者,人也,義者,宜也。
《荀子》說,仁者愛人,義者循理,其實這無論是愛人還是循理都是一回事罷了。
只不過是追求爭取的道路,做正確的事情罷了。
可我等如何能夠做到仁義,唯有推己及人。
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啊,那麼推己所欲以及天下。
你要什麼,那麼你就告訴這天下人,什麼才是對的。
公子的地位在這裡,日後公子的地位會更高更加的讓人敬畏。
所以你孝順父母,那麼天下人就會學著孝順父母。
你尊妻護子,那麼天下人也就會學著公子尊妻護子。
天下的丈夫和父親就會對自己的家人更好,就不會失去家人帶來的歡愉。
你忍受不了飢寒交迫之苦,那就讓天下的百姓也不要去受那飢寒交迫之苦。
這些話不但下臣會對公子說。
孟子也對齊宣王說過一樣的話語。
《禮記》有載,孔子言,上好仁,則下為仁爭先。
仁德之主宣揚正確的仁義之道,用來拯救天下人之心。
這就是主公的,欲信大義於天下。
再說仁義為何會被公子所困擾,其實公子想問的是。
行仁義是為了利益麼?
並不是!
下臣不是賈文和,也不是郭公則。
孟子見梁惠王,王問,你若來,對我國可有什麼利益麼?
孟子回答,何必曰利,亦曰仁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