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秋的時候,陳宇本想在家陪著幾個嬌妻美妾痛痛快快的吃螃蟹,奈何李二一道旨意又把他叫進宮裡。

陳宇罵罵咧咧的進了承天門,剛走到甘露殿門口,就聽見裡面傳來李二爽朗的笑聲,待進去一看,好傢伙,滿地都是裝著銀塊的大箱子!

“臣見過陛下!”陳宇朝李二一躬身道。

李二回頭一看是陳宇,高興的招招手道,

“唔,子寰來了,來來來,且瞧瞧這些銀子,都是從流求和山陰城運來的。”

陳宇點點頭,李二的手腳還真快,這麼多銀子,估計現在看見的還只是九牛一毛,將來還會開採更多。

“陛下聖明,這些銀子運達京師,我大唐的國庫可就日漸豐盈了。”陳宇忙不迭的吹噓道。

李二一臉的得意,的確,銀這種金屬,在大唐這時候幾乎等同於黃金,華夏是個自古缺銀的國度,這種現象一直到宋朝才有所改觀。

“子寰啊,若非愛卿當日打到藤原京外,我大唐何來這些銀兩,卿以為,這些銀子,朕該如何處置啊?”李二笑眯眯的看著陳宇問道。

陳宇咂咂嘴,其實他是在考慮更深層面的東西了,就是銀票!

華夏最早的紙幣,很多人認為是宋朝的“交子”,其實,在唐朝中期就出現了一樣叫“飛錢”的東西,只不過由於沒有大面積流通,所以沒有辦法將飛錢認定為通用貨幣。

飛錢是我國古代早期的一種匯兌業務形式,又叫作“便換”。唐中期憲宗時期為解決銅錢轉運困難問題,方便異地取錢,商人們創造出了飛錢。這是一種帶有匯兌性質的票據,儘管已經初步具備紙幣性質,但還只是種信用票據。作為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新事物,飛錢伴隨著唐後期百餘年的歷史,對唐代財政、貨幣及商品經濟的發展均產生了深遠影響。

飛錢盛行於長安以及揚州、廣州、成都之間,反映了商業繁榮的一個側面同時促使唐代的貨幣經濟及貨幣流通手段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飛錢的誕生第一因為商業的高度繁榮。唐代的經濟繁榮,尤其是商業興盛,國內南北方的商業交流日益增加。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日用品的交換逐漸加入到長途販運的行列,唐早期偶然性的長途販運到中期已成為一種正常的經濟現象,大宗商品的遠距離貿易日益頻繁。

作為主要流通手段的銅錢,必定隨著商品的大量週轉而大量支付。也就是說,此時銅錢的流通量和速度必須與商品流通的速度保持著同等水平。

這種情況促使遠距離間錢貨輸送量增大,而朝廷對銅錢的運輸又採取嚴格的限制,從而導致了飛錢的產生。所以說,飛錢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

第二,運送銅錢不方便。在大宗買賣或大額交易時需要的銅錢量巨大,但銅錢本身的單位價值很低,主要用來支付小額交易,如果用作大額貿易和長途販運商業的支付手段,不便於隨身攜帶。

而且唐代中期以後,藩鎮割據,運輸錢貨既不方便也不安全,正如唐朝詩人劉駕在《賈客詞》中所描述:

“寇盜伏其路,猛獸來相追,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岐。”

數量巨大、體積超重的銅錢缺點顯現,使用攜帶方便的“飛錢”成為迫切需要。為解決貨幣遠端流通的困難,唐代商人從日常商品交換過程中,基於彼此之間的信用,發明了一種新型匯兌辦法。

第三,應對錢荒。唐代因為商品交換和對外貿易的迅速擴大,銅錢的使用大為普遍,使銅錢相對短缺。建中元年楊炎實行兩稅法,規定以錢納稅,對銅錢的需求驟然加大,進一步加深了銅錢短缺問題的嚴重程度。此外,加上富商大賈大量蓄錢、民間銷燬銅錢牟利、自然損耗等因素,最終導致從唐中後期開始,錢幣供不應求,市面上銅錢極其匱乏,出現了錢重物輕的情況,這就是後世

所稱的“錢荒”現象。“錢荒”的出現破壞了正常的貨幣市場供求關係,給當時的社會經濟帶來了極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