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二章 東征高句麗 一(第1/2頁)
章節報錯
貞觀八年,三月十五,李世民親率十五萬大軍,御駕親征,東征高句麗。
全副披掛的李二彷彿回到了十八歲,身著明光鎧,腰裡佩著橫刀,意氣風發的騎在戰馬上,身後是浩浩蕩蕩的唐軍。
“出征!”李二沒有過多的話語,抽出橫刀,大手一揮,大軍便跟著李二進發,先前程咬金的五萬大軍已經在十天前就出發了,由於走的是水路,行進速度要比李二快一些。
陳宇領著三千火銃手和三千玄甲軍,寸步不離的跟在李二的身後,這三千玄甲軍是李二最大的底盤,這次傾巢而出,足可見李二對於打下高麗的決心。
一路上陳宇也算真正見識到了什麼才叫御駕親征,凡是李二所到之處,百姓無不紛紛拜倒,口稱萬歲。
而且真正的戰爭並非電視劇裡那麼簡單,李二不光是動用了十五萬大軍,更是在洛陽等地,先行派遣了不少官員進駐,以保障大軍的糧草供應。
值得一提的是,李二最終還是把長孫無忌帶在了身邊,原本打算讓長孫無忌留下來輔政,但是由於老狐狸的痛哭流涕,李二心一軟,就同意了長孫無忌隨軍出征的建議。
程咬金的五萬大軍已經先行登上了五百艘戰船,從江州出發,對高麗進行試探性的攻擊。
李二的大軍行進速度還算迅速,短短二十天後,就來到了幽州,也就是後世的北平城,正在做短暫的休整。
“啟奏陛下,高麗使者到了~”長孫無忌匆匆走進李二的王帳。
“哦?快宣!”李二剛脫下身上的明光鎧。
陳宇這會兒就在李二身邊伺候著,一聽這話,來興趣了,高麗的使者過來幹啥?下戰書嗎?
李二端坐在王帳裡面,身邊站著一干武將,陳宇緊張的把右手放在亢龍鐧上,高麗使者很快就被帶到了帳子前,
“啟奏陛下,高麗使者帶到。”張貴的聲音從帳外傳來。
“嗯,帶進來。”李二淡淡的說道。
這高麗的使者一進帳子便撲通一聲跪倒,手執一封書信高高捧起,
“唐皇陛下,我王蓋蘇文向陛下問安,我高句麗素來仰慕大唐,以大唐為尊,陛下何故要出兵攻打我高麗,我王體恤民情,奉上稱臣書信,還望陛下高抬貴手,我高麗願年年進貢大唐,以大唐馬首是瞻!”使者說的很恭敬,大唐官話也說的很不錯。
陳宇一聽,放下心來,原來棒子是來求和的,估摸著是被程咬金這老流氓給揍怕了,忙不迭的來求饒了。
誰知道李二看也不看那書信,冷哼一聲,
“呵,泉蓋蘇文背信棄義,背叛榮留王,與弒君者同謀,竟然還敢來找朕要面子?來人,把這使者就地梟首示眾,頭顱給朕裝於錦匣內,送還給那泉蓋蘇文!”
那使者一聽,當即魂不附體,趕緊伏下身子拜倒,口中不住的求饒,
“還請唐皇陛下寬恕,臣不過是一介信使而已
,唐皇何須如此?”
李二不耐煩的擺擺手,立馬就有倆刀斧手衝了進來,像拖死狗一般把這高麗信使給拖了出去,沒一會,就回來稟報李二,說是已經把信使就地正法,至於怎麼送這個頭顱,自然有長孫無忌等人去辦。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在後世的電視劇中恐怕頗為常見,但是這句話其實在華夏曆史上,只存在於春秋時代,當時的各個諸侯之間打仗,的確是遵循著這一理念。
但由於孫武的“兵不厭詐”的出現,這句話也成了一紙空文,並不是說大家不遵守這個規定了,而是得根據具體情況來判斷。
比如兩國之間的矛盾可以調和,那麼這時候使者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一般大家都不會去殺使者,這樣將來再見面也好說話,但是李二這次不同,這就等於告訴淵蓋蘇文,老子這次出兵,不是你亡國就是我團滅,沒有講和的餘地!
所以李二的做法也並沒有什麼問題,斬殺了高麗使者後,李二大軍稍作休整,兩日後又繼續進發,聯合了靺鞨和契丹人的部隊後,又行進了十五天,四月下旬的時候,終於是抵達了遼東城的城外!
“啟奏陛下,前面便是遼東城了!”長孫無忌看著李二,在馬上拱了拱手。
“唔,甚好,吩咐大軍,安營紮寨,且觀高麗人動靜!”李二沉著的在馬上下達了命令。
駐守遼東城的守將是高延壽,此人也是高麗重臣,負責防禦高麗與大唐之間的第一道防線。
“啟奏陛下,這遼東城內駐軍三萬有餘,還請陛下定奪!”長孫無忌看著李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