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荊州的整體實力弱於曹操,劉備在諸葛亮的建議下,和原劇情一樣,想要聯合孫權,一起對抗曹操。

只是現在形勢逆轉,劉備不再是喪家犬一般了,反而佔據了人口稠密、錢糧廣茂的一個大州,手下還有駱天明、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這些頂級人才,實力遠超孫權。

因此,雙方在談合作時,劉備是佔據了絕對主導權的,孫權只能是附驥尾的小弟。

儘管剛剛在荊州吃了大虧,但孫權還是願意和劉備聯合的。

一來是江夏之戰是他們挑起的,真怨不得劉備;二來是曹操這傢伙太霸道,之前曾逼著孫權送人質,要是曹操真的打來了,不可能會放過江東。

所以,雙方在聯合上有志一同,很快就達成了協議。

孫權失去了西邊大片的地盤,也就失去了覬覦荊州的希望,這對他們來說反而是好事。

原歷史上,吳國因為佔據了荊州,所以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馬駐守。

但孫權這個人疑心甚重,對在外帶兵的重將都心懷疑慮,從周瑜到魯肅,從呂蒙到陸遜,無不如此。

為了防止這些重將,對他產生威脅,孫權多次不自量力的帶兵打仗,攻打合肥多少次,結果都無功而返,還落下個孫十萬的名號。

現在荊州沒指望了,孫權反而可以集中兵力在合肥方向,相信有周瑜這樣的主帥在,不會再讓孫權丟人現眼了。

駱天明回到樊城後,接手了關羽、張飛、趙雲的兵權,他們三個只能給駱天明當助手了。

關羽、張飛早就對駱天明服氣了,趙雲是個不爭不搶的性子,所以對於駱天明接手他們的兵權,沒有任何牴觸。

駱天明接管了荊州所有兵權後,發現關羽他們幾個都沒閒著,練的兵都不錯。

在劉備接手荊州之前,荊州足足有二十七八萬人馬,其中包括了水軍和駐守各個城池的郡兵。

劉備成為荊州之主後,因為在接手荊州的過程中有些傷亡,但劉備手下的兵馬也有好幾萬,所以在接手成功後,兵馬總數沒多大變化,還是二十七八萬。

但在關羽等人開始訓練兵馬時,按照駱天明的訓練綱要,嚴格的裁汰老弱,建立正兵、郡兵、民兵三級兵員體系,最後將正兵總數定在十五萬左右,郡兵三十萬,民兵則達到驚人的八十萬之多!

當然了,民兵的數量雖多,但基本上派不上用場,頂多就是運運糧草什麼的。

郡兵的戰鬥力也不怎麼樣,連形成軍氣都難,拉上戰場也是炮灰,基本不指望。

只有正兵,才是荊州真正的戰力,全都是能形成軍氣的精銳。

只是這十五萬大軍中,有五萬是水軍,在披鐵甲的戰船沒打造出來之前,除非曹操打到長江邊,否則他們是派不上用場的。

因此,真正能用來抵禦曹操的兵馬,只有十萬而已。

駱天明點檢了兵馬之後,將十萬大軍分為五部,前軍關羽,左軍張飛,右軍趙雲,後軍黃忠,各自率領一萬五千人馬。

駱天明自領中軍,領四萬人馬,同時還將劉封、魏延、文聘、霍峻都收在中軍,每人領五千兵馬,必要的時候可以加強到前後左右四部當中。

說實話,駱天明如此編練軍隊,有點逾越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