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4 強勢理政(第1/2頁)
章節報錯
拔掉了韓遂這根釘子,涼州就再沒有值得關注的勢力了。
羌人雖然人數很多,但沒有一個能將全族統合起來的雄主,也就不值得關注,輕輕鬆鬆就能將他們打散收編。
自此,整個涼州,加上長安、洛陽所在的司隸地區,盡數落入劉備的掌控之中。
但掌握了地盤還不夠,還要這些地盤上的百姓全都歸心,就需要慢慢治理了。
司隸地區還好說,駱天明在這裡威望很高,手中又握有兵權,沒幾個不開眼的敢和他作對,他的政令也就推行的很順利。
但涼州就不同了,這裡的羌人自有自己的一套行事法則,漢人在這裡的統治非常費勁。
最簡單的一點,就是羌人習慣了缺什麼東西就去搶,並且以搶到財物為榮,絲毫不覺得搶劫是可恥的。
羌人互相之間搶劫也就罷了,是他們族群內部的事情,可要是搶到漢人頭上,作為漢人官員,能視而不見嗎?就得出兵鎮壓。
可是羌人屢教不改,這次被漢軍打殺了一些人,羌人認為是他們運氣不好,依然不認為搶劫是錯的,然後下次有機會了,還是要搶。
要想改變這種情況,唯有轉變羌人的想法,讓他們習慣漢人的習俗和法律。
但要想將羌人變成漢人,可是個浩大的工程,一個族群的習性哪是能輕易改變的?
於是駱天明拿出了一項對這個時代來說是大殺器的東西,羊毛紡織技術。
羊毛在這個時代是徹底的廢物,一文不值。
突然變成了值錢的東西,一下子讓牧民的生活變的好起來。
所謂“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則知禮儀”,要改變羌人的生活習慣,就要從帶領他們過上好日子開始。
而且羊毛紡織技術,不只是羌人受益,確切的說,羌人是受益最少的人,最大的受益者還是漢人。
因為駱天明將毛紡廠都建在長安附近,集散地則放在洛陽。
如此一來,長安、洛陽兩地的商貿活動,一下子增加了幾十倍。
由羊毛產業帶動的其他產業,也隨之大大增加,給當地的百姓帶來了不菲的收入,單單是稅收就多了上百倍。
放牧牛羊的不只是羌人,北方草原上的鮮卑人、匈奴人的牛羊更多。
但問題在於,鮮卑人和匈奴人在北方,和司隸不接壤,中間隔著幷州和朔方,而這兩個地方,現在還在曹操手裡。
這就導致,鮮卑人和匈奴人要想把羊毛賣給駱天明,根本就沒法直接賣,要麼賣給羌人,要麼賣給曹操的人,讓他們在中間當二道販子。
駱天明收購羊毛的價格本來就不高,再被二道販子在中間砍一刀,鮮卑人和匈奴人還能賺到什麼?辛辛苦苦的剃羊毛,結果錢都被別人賺了,他們心裡能平衡嗎?
因此,鮮卑人和匈奴人都在鬧,要求曹操讓開一條道路,讓他們運送羊毛的隊伍能直達長安。
曹操當然不會讓他們直接和駱天明接觸,羊毛生意倒是小事,萬一雙方勾結起來,來個南北夾擊,把幷州和朔方也拿走了怎麼辦?
因為這件事,曹操和鮮卑人鬧的挺僵,據說有打一架的意思。
他們要是真打起來,駱天明當然是喜聞樂見,他現在忙著治理內政,沒工夫管別的,不然趁機在背後給老曹一刀,肯定會很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