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無縛雞之力的很多一部分是寒門文人,因為沒有錢財、沒有渠道習武練武,不得不說世家大族真的是轉移得一手好矛盾。

那些粗莽蠻橫計程車兵,自恃武力,是一柄雙刃劍,他們有所抱怨、埋怨,肯定要疏而不是盲目的堵。

不在沉默之中爆炸,就在寂靜之中變態!

蕃鎮割據就是極好的例子,於是乎,將矛盾轉移到寒門文人上面,坐山觀虎鬥,嘖嘖嘖,這一手玩得實在是太漂亮!

仔細觀摩之下,會發現那浪漫與莊嚴的氣質並存,挑高的門廳和氣派的大門,圓形的拱窗和轉角的石砌,盡顯雍容華貴。

丁廷嶽和黃巢邁步走進,有請帖,很並沒有什麼阻攔就大搖大擺地進入這太學院,第一眼最深的印象是;

那清新不落俗套,白色灰泥牆結合淺紅屋瓦,連續的拱門和迴廊,挑高大面窗的客廳,讓人心神盪漾。

簡潔對稱突顯沉穩,各房間都為端正的四方形,功能的空間劃分和位置佈局體現其嚴謹和規整。

走接著踱步走去,發現這屋舍文雅精巧不乏舒適,門廊、門廳向南北舒展,客廳、臥室等設定低窗和六角形觀景凸窗,餐廳南北相通,室內室外情景交融。

傳承了中華傳統建築的精髓,保持著傳統建築融古雅、簡潔、富麗於一體的獨特藝術風格。以大自然為皈依,推崇儒教,兼蓄道、釋,含隱蓄秀,奧僻典雅。

“在這裡讀書,簡直就是一種享受啊!”

丁二少感慨起來,那其簡約雅緻的外立面、富人情味的內庭結構、園林水系的和諧…………

在幽靜的山林一座竹林小舍映入眼簾,仔細觀察是用一排排的蒼竹搭接而成,尖尖的屋頂,碧綠色的屋頂瓦在陽光的照射下格外醒目。

坐西南、朝東北,可以說是“坐金鑾,納盤龍,鎮寶塔,聚寶盆”,是“靠山高硬、前景開闊、位子顯赫、廣納財源、永保安康”的一塊樂土,從自然地理的角度來看,可算是一塊不可多得的寶地。

“這是此處了。”黃巢指了指那竹林小舍,是今天所聚會之地。

茂密蔥蘢的竹子沿著小路錯落有致地站成兩排,翠綠的竹葉則在頂端逐漸合圍,形成了一個圓拱形的“屋頂”,濃烈的陽光和夏末炙人的熱氣就這樣被隔絕在外了!

而無論走到任何地方,卻始終都看不清道路前方十米以外的景觀,翠綠高大的竹林把整個園區隱密在其中,曲折處有通路,通路處又是竹林滿眼。

那竹林小舍不但富有審美的愉悅,更重要的是令居住舒適而貼近自然,尤其是外部空間佈局有住宅圍合的感覺,整體體現了小而精的優勢;

特別是坐落於蒼翠的竹林之間,置身其中恍如遠離了所有的塵世塵囂,寧靜幽遠的感受令人神馳。

“會享受,極其的會享受。”

或許這也就是所謂的“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了吧!

“這次聚會的發起人是盛名畫師吳丹青的孫子吳毫所發起的。”

“而這座竹林小舍,就是當代丹青妙手吳畫師的居所。”

“噢,他們和吳道子是什麼關係?”丁廷嶽有些好奇地問道。

“後代以及傳人。”

“原來如此。”

踱步走進院裡,迎面就看到了一對花盆,上面開著素雅的鮮花,滲出淡淡的幽香之氣,旁邊還種著石榴樹、九尺高夾竹桃、梔子樹、翠柏、梧桐樹…………四季不敗,四季不謝!

不過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雙人浴缸大小的茶葉末色養魚缸,裡面養著近百條那種細小的金魚,無憂無慮地四處遊蕩。

“黃兄,這裡。”

聽到叫喊之聲,轉頭看去,已經聚集了不少的人,丁二少也細看了這竹林小舍的結構:

正房五間為上,前出廊,後出廈,東西廂房,東西配房,東西耳房…………

東跨院是廚房,西跨院是茅房,倒座兒書房五間為待客廳;明摘合頁的窗戶,往客廳側目一看,真是畫露天機,別有洞天。

文房四寶的紙、筆、墨、硯是宣紙、端硯、湖筆和徽墨,各種名人字帖,以及許多的名人字畫,有一種厚重的文化底蘊。

“畫聖吳道子,有意思!”

丁二少心中暗道,到了長安,是接連碰到著名人物啊,即使是後代傳人,那也不差。

詩至於杜子美,文之於韓退之,書至於顏魯公,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能事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