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快的速度,廷嶽兄,你這黑色虎紋貓,不愧是奇珍異獸。”

沒有一個人能拒絕得了來自東北的橘貓,黃巢一路上還有些念念不忘,幾次三番想張口,能不能自己出大價錢,讓其忍痛割愛。

但想想還是算了,這異獸是用來鎮鬼驅邪的,絕對不俗,對於丁兄而言,肯定有著莫大的妙用。

強人所難,非君子所為,

君子不奪人所愛!

更何況,很可能會淡了甚至惡了其關係,不值得,完全不值得。

只要是讀書人,前來長安,就不得不去一趟太學院,就像是前世,到了北京,哪個學生不想去看一看北大呢?

太學是中國古代的國立大學。太學之名始於西周。夏、商、周,大學的稱謂各有不同:

五帝時期的大學名為成均,在夏為東序,在商為右學,周代的大學名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漢武帝時,採納董仲舒“天人三策”,“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於京師長安設立太學。

王莽時天下散亂“禮樂分崩,典文殘落”,“四方學士多懷協圖書,遁逃林藪”,太學零落。

不過當東漢光武帝劉秀稱帝后,戎馬未歇,即先興文教。東漢太學始創於建武五年十月,漢光武帝起營太學,訪雅儒,採求經典闕文,四方學士雲會京師洛陽,於是立五經博士。

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學講堂“長十丈,寬三丈“。永建六年130,漢順帝詔修:趕學,“凡所造構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

每年用工徒竟達十一萬兩千餘人,營建規模達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漢質帝時,太學生人數已有三萬餘人。

當然,盛極必衰,太學在大致在唐代以前是國家的最高學府,但之後卻是國子監!

下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它具有雙重職能,一方面它是全國最高學府,另一方面,它是全國最高的教育行政管理機構,成為獨立的教育行政機構,有時也稱國子學。

它不是一個純粹的學習機構,具有很深很濃的行政氛圍,類似於教育部:

國子監具有一定程度的監國功能,可以彈劾官員和國政;協助國家舉行科舉考核;負責對國家最優秀學子的教育工作;規管士子的德行、操守。

大周皇朝,國子學和太學並存,國子學招收學員的要求更高,就廕監講,國子學招收的學員都屬於高幹-子弟,而太學品級要低一些。

國子監分設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前三者是分別面向三、五、七品以上官員子弟,後三者面向八品以下及庶族子弟的類似專科學校。

尋常士子舉人,教育部級別的國子監是別想混進去了,畢竟人家個個都是官宦子弟,而像丁廷嶽、黃巢這種“草根寒門”,能混進去太學院那個圈子,已經很不錯了!

裡面應該有些許會試的競爭對手,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即使自己開掛作弊、抄襲拿來,也不得不承受心中確實沒底。

不為什麼?

因為大周皇朝的詩已經發展到了頂峰,什麼詩仙、詩聖、詩鬼之類的,很難再冒頭了,而且還有一群后唐故事餘暉。

就像是,前輩老鄉風子把劍道的逼格風範都裝完了,都都特麼倒欠他了,已經沒有什麼搞頭了!

永州只是一個文氣還行的小地方,哪裡能與長安相比?

在長安城門前所作得一詞三詩,也只是稍稍驚豔了眾人,想要驚天地、泣鬼神那差了十萬八千里。

作詩裝逼已經行不通了,已經經歷過那個巔峰的時代,要想驚豔所有人,甚至是驚天地,得另起爐灶,從詞來下手。

詞的鼎盛時期是宋朝,什麼蘇軾、柳永、李清照…………完全可以大抄特抄!

遠瞧煙氣瀰漫,瓦窯四潲,混如一體一般,在華貴的門口有四棵百年的門槐,有上馬石下馬石和拴馬的樁子。

大周皇朝的很大一部分書生可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尤其是在長安的,一個個即使武藝算不多強,但也算得上“文武雙全”了!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下定乾坤!

騎馬對於讀書人來說,是基操,很基本的事情。

不過說起來,那些玄甲軍認識不清,不知道其本質之處,是文貴武輕嗎?

非也,非也,

是世家大族貴,平民百姓輕!

真正佔據並把控高位的是那些世家大族,真以為寒門是這麼容易崛起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