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章:如何利用可控核聚變中的熱能發電

直播間裡面的觀眾感興趣,各國的專家更感興趣。

和引力有一些關係的引擎,是什麼引擎?又利用的什麼技術?背後的理論和原理又都是什麼?

這些東西抓耳撓心的一般的讓人慾罷不能。

可是這次無論他們怎麼在直播間裡面帶節奏詢問,對方就是不說。

這可就苦了心了。

.......

模擬空間內,韓元看著各種各樣的彈幕笑著搖搖頭,轉而將注意力放到了主鏡的組裝上。

現在組裝的主鏡還只是一個初級形態,是為了除錯用的。

這臺紅外光空間望遠鏡是由十八片鈹銥合金鏡面組裝而成的,和韋伯望遠鏡的形態有點相似。

事實上,這臺紅外光望遠鏡他其實就是參考韋伯望遠鏡而設計的。

只不過在各個引數和效能上,比韋伯望遠鏡要更加強大。

因為他手裡的加工裝置和材料更好。

就比如鏡面使用的材料,韋伯是鈹金屬,但他使用的是鈹銥合金,後者無論是在硬度上,還是在熱膨脹係數上,都比前者更加優秀。

而在打磨拋光技術上,韋伯是十二奈米級別的拋光粗糙度,他使用的則是五奈米級別的,且三級轉向鏡和精細轉向鏡更低,表面粗糙度能達到三奈米級別。

除此之外,還有韋伯望遠鏡上沒有配備的鏡面熱能感應模組,近地觀測模組,他也配上去了。

可以說為了這臺空間望遠鏡,他將自己的技術堆到金字塔尖。

基本上凡是能用的上的,都堆上去了。

而且還都是選的最好的。

......

組裝完成的主鏡,需要經過除錯,它是由十八塊鏡面組裝的,所以鏡面之間必定會留有空隙。

而韓元要做的,就是在除錯的過程中儘量消除掉這些空隙,並做到讓主鏡反射的紅外光,全都集中在次鏡上。

這兩步是主鏡的關鍵除錯步驟。

鏡面與鏡面之間的縫隙越窄,那麼它能拍攝到的星海就越清晰。

而主鏡的紅外光能否全集中反射到次鏡上,則是和鏡面的弧度有關係。

之前將鏡面打磨成輕微的弧度,目的就是這個。

鏡面的弧度這可是細節難題,即便是他透過數學計算來為計算機輸入了每一處資料,也做不到完美。

畢竟資料精準只是資料精準,而在打磨拋光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一些其他的問題,比如拋光磨盤的磨損、熱誤差等問題而出現鏡面弧度誤差。

雖然從之前的測試中就能知道這些誤差並不是很大,但還是要修正一下的。

而修正的依據,就是組裝測試後得到的詳細資料了。

這一步甚至都不需要他親自動手計算,透過每一處的弧度誤差,中央計算機裡面的人工智慧可以輕易的計算出需要修正的資料,而且計算速度比他人工計算快多了。

.......

觀摩了一下主鏡的組裝測試過程,韓元轉身出了數控工廠,騎上他心愛的小電驢來到了可控核聚變園區。

兩個多月多去了,他也是時候來看一下這裡建的怎麼樣了,雖然每天都能透過監控資料看到變化,但從監控中看到的,終究還是抵不上自己親眼過來看看。

很快,在小電驢絲滑的滾動中,韓元再一次來到了可控核聚變園區。

入眼,直播間裡面的觀眾就驚歎了起來。

相比較兩個月前如熱火朝天工地一般的場景,兩個月過後,這座建築園,絕大部分的建築基本都已經完成施工。

【兩個月不見,這變化好大啊。】

【主播你確定你沒來錯地方嗎?】

【上次看到這個園區,所有的建築都還在建設,這次尼瑪居然已經完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