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弄清楚H粒子的形成機制和釋能機制外,這一套解釋對於韓元來說最大的用處就是它是建立在當今粒子物理和高能物理允許的理論上的。

這可以說是挽救了搖搖欲墜的物理大廈。

畢竟從粒子物理的原有理論上來說,冷聚變這種東西就不可能出現。

當然,這個‘冷聚變’指的是那種能穩定向外輸出能量的聚變反應,而不是像加州大學那種所謂耗費大量能量,卻只得到極為微弱能量反應的冷聚變。

歸根到底在於原子的外部電荷以及初始原子核都帶正電,它們在彼此接近時會被強烈排斥導致的。

所以理論上來說,只有具有高動能的原子核才能抵消這種斥力,進而碰撞到一起緊密融合。

但如果想辦法將外部電子先剝離,然後再削弱原子核中的質子的電磁斥力,那麼原子核也不需要高動能來抵消斥力才能互相接觸了。

這種情況下,常溫聚變的確是可以發生的,而且也符合如今的粒子物理和高能物理的理論,並沒有超出。

最難的地方解決了,剩下的如何引導聚變時產生的能量之類的問題要解決就相對而言容易很多。

所以冷聚變,在這種基礎上的確是可以做到的。

只不過韓元沒有弄清楚的是,H粒子裡面的原子核上的質子上攜帶電磁斥力,到底是如何被壓制的。

fo

相對比如何剝離外部的高能電子來說,這玩意的難度簡直是讓你左腳踩右腳上天。

不過總體而言,這一套新理論還是對H粒子發生的聚變現象進行了解釋,而且是符合當前粒子物理的。

更關鍵的是,這一套理論是有資料支援的。

不弱於世界級的強大數學能力和腳底的高能粒子對撞機給與了韓元支援。

包括介子、聚變要求距離低於十的負十三次方米這些東西都是他透過不斷的實驗觀察和計算出來的。

畢竟如果僅僅是一套猜想理論而沒有資料支援的話,根本就不算什麼。

腦洞大開對於任何人來說都能做到,想出一套看似合理辦法解釋一種物理現象也不是什麼難事。

難的是給你的這套理論完善資料。

就比如愛因斯坦獲得諾獎並不是因為他的相對論,而是因為提出光子假設理論和光電效應理論。

.....

在解決掉因H粒子聚變反應而差點崩塌的物理理論後,韓元也算是長舒了一口氣。

物理學要是塌在了他手裡,那可真就是坑爹了,好在這種事情暫時還沒有發生。

隨著H粒子聚變反應的問題解決,韓元也敏銳的意識到了那些使用能源石的裝置也沒有那麼簡單。

一開始的時候,他以為能源石才是這種新型能源的關鍵,但現在看來,那種在能源室裡面看到的透明箱子,以及從撒哈拉之眼基地中拆出來的裝置也不逞多讓,重要性絕對不低。

壓制H粒子原子核中質子的電磁斥力、剝離外層高能電子以及吸收轉化原子核聚變的能量的秘密應該就在那種特殊材料上了。

有這種想法很正常,但目前他手上就一臺從撒哈拉之眼基地中帶回來的裝置,因為還需要進行實驗的關係,不可能給拆了將裡面那層特殊材料弄出來研究。

想了想,韓元招呼了一下小零,讓它安排一架飛行器帶幾臺X1型工業機器人重新去一趟撒哈拉沙漠,再拆一臺裝置過來。

雖然沒弄清楚這些裝置有什麼用,會碰到拆的裝置可能會用途很大這種問題,但科研嘛,談不上浪費。

而且在拆那種特殊材料的時候,他會盡量小心一點不損壞其他的零部件的。

到時候研究完了,說不定還能找到那種特殊材料的製造方法,繼而復原呢?

......

工業飛行器的速度極快,無人搭載的情況下從南美洲出發越過大西洋只需要不到五個小時。

很快,有一臺使用能源石的裝置由X1型工業機器人送入了實驗室中。

韓元小心翼翼的使用工具將這臺幾乎渾然一體的裝置拆開,露出了裡面裝有能源石的釋能裝置。

一個不算大的透明箱子,裡面同樣有一顆能源石,大小和他之前做實驗研究用的那顆差不多,只有巴掌長,不到十五厘米。

能源石也是有大小的,撒哈拉之眼地下基地中給生物實驗室供能的能源室中的能源石最大,足足有近半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