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終將滅亡這一條我是信的,黑洞都會死,宇宙滅亡也正常。】

【黑洞也會毀滅?也會死?頭一次聽說。】

【黑洞不是可以無限制的吞噬其他東西嗎?怎麼還會消失?】

.......

直播間,觀眾對於韓元的推測譁然一片,紛紛議論起來,特別是在聽到黑洞也會毀滅,也會死亡後更是爭論不斷。

看著這些彈幕,韓元搖了搖頭,道:“宇宙最終會不會走向死亡我不知道,但黑洞會走向死亡這是肯定的,只不過是時間長短而已。”

“對於一顆黑洞來說,它的質量決定了它走向死亡需要的時間,質量越大的黑洞,走向死亡的時間就越慢。”

“黑洞也不是隻進不出的,因為“隧道效應”的存在,黑洞內的粒子仍然有可能逃出黑洞,一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大約要需要1*10?66年才能蒸發殆盡,而一顆相當於小行星質量的黑洞會在1x10ˉ21秒內蒸發得乾乾淨淨。”

“而且微小型黑洞在蒸發完成前,會以爆炸的形式結束自己的一生,這是因為在黑洞損失質量時,它的溫度和發射率會增加,而溫度和發射率會增加又會讓它的質量損失得更快,所以在到達臨界後,它就會爆炸,最終消散為能量。”

簡單的解釋了一下黑洞為什麼會死亡後,韓元將注意力放到了處理出來的照片上。

第二張解析出來的照片,是參宿四的。

參宿四,是獵戶座α星系中的一顆紅超巨星,位於獵戶座內。半徑大約是太陽的887到955倍,是夜空中不用任何望遠鏡也能看到的一顆恆星之一。

參宿四距離地球大約640到724光年,只有800萬到850萬年的年齡,對於一般的恆星的壽命來說,它相當年輕,比如太陽就有約莫五十億年的壽命。

但僅僅存在不到一千萬年的參宿四,卻已經接近其生命週期的終點,在未來百萬年的某個時刻,甚至是現在,或者是以前,它就會變成一顆超新星。

到那時,它將釋放出形成新一代恆星所需的物質。

比如太陽,隨著韓元對於太陽系的瞭解越來越深,他就越發覺得太陽系其實並非第一次天然形成的恆星系,而是某顆超大質量的恆星在超新星爆發後重新形成的。

關於這一點,他現在有不少的證據可以供推測,比如一光年外的奧爾特星雲。

奧爾特星雲籠罩著整個太陽系,相當於一個外殼,如果把太陽系比作一個雞蛋結構,太陽就是雞蛋的蛋黃部分,太陽的八大行星就是蛋清的部分,柯伊伯帶就相當於雞蛋膜,最外面一層蛋殼就是奧爾特星雲。

儘管科學研究證據表明,奧爾特星雲是太陽系星雲中大型天體形成後的殘餘星雲物質,但實際上,一顆中等規模的超新星爆發,其衝擊波的範圍,也正好在這個距離。

或許奧爾特星雲的形成,可以解釋為一顆超新星爆發後,形成的各種元素和粒子,除了少部分被伽馬射線帶走後,剩下的大部分遍佈了整整一光年範圍內的空間。

而隨著時間的推衍,這些星雲再度結合,形成了如今的太陽系。

這其實是很有可能的。

除了奧爾特星雲外,還有一些其他的證據也在表明太陽系是大質量的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發之後形成的二代恆星系。

比如太陽系各行星上豐富無比的各種重金屬資源,這些元素都是形成於恆星核聚變的晚期以及超新星爆發的時刻。

如果太陽是宇宙第一代恆星,是不可能有這些重元素的。即便是有一些,也都是外來的,數量並不會多。

不過有點比較令人疑惑的是,每一顆大質量的恆星在經歷超新星爆發,都會形成一顆中子星或者一個黑洞。

以太陽系的規模來說,前一代恆星在進行超新星爆發形成中子星的可能要大於黑洞。

當然,形成一個小質量的黑洞也是可能的,但可能性相比中子星要小一些,因為黑洞形成的時候往往會吸取大量的物質。

而經過黑洞吸收後,太陽系內的物質不大可能再形成如此之多的各種天體。

但現在並沒有在太陽系內部找到中子星和黑洞的存在,不說存在,就連存在過的痕跡都沒有。

甚至連二次星雲形成前的原始恆星殘骸的痕跡都沒有找到。

這一點其實挺奇怪的。

一般來說,由大質量恆星超新星爆發形成的星雲在宇宙中很常見,比如蟹狀星雲、蜘蛛星雲、貓眼星雲、玫瑰星雲等,其中一些年老的星雲已經二次形成恆星系了,但依舊可以找到一些證明超新星爆發過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