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閒的吃了頓晚飯,日常記錄完資料後韓元帶上學習勳章進入了學習時間。

第二天清晨,聽著森林中清脆的鳥叫聲,韓元從床上爬了起來。

單晶矽昨天已經冶煉完成了,剩下的基底分離、切片並不是什麼難事。

在完善的工業裝置輔助下,韓元很快就將製備出來的單晶矽切割成了需要的形狀和大小。

這些切割完善的單晶矽,就叫做晶圓。

和奈米級光刻機加工用的晶片不一樣,比如euv光刻機用的晶圓,一塊晶圓上可以雕刻製造幾十塊晶片。

但韓元這個一塊晶圓就是一塊晶片。

沒辦法,技術硬度不過關,毫米級的雕刻工藝,需要的晶圓面積自然小不到哪裡去。

不過對比起之前電晶體電腦的磁晶板來說,晶圓電路還是小很多的。

一塊晶圓能刻畫出來一種或者多種功能的電路,透過這些電路,來進行設定一些固定的開關和程式,進而控制電推進發動機。

透過多塊晶圓電路進行組合,在沒有現代化計算機控制程式的情況下,還是能做到對儀器裝置的控制的。

米國阿波羅11號登月的時間也就上世紀七十年代,在那個時候,計算機才剛剛發展而已。

即便是透過雷瑟奧恩公司定製的導航計算機,也和現代的計算機完全沒法比。

&nb的記憶體的飛船運載 agc計算機,最終還是實現了載人登月。

而韓元製備的計算機和記憶體,可遠比那個適合的agc計算機更加優秀。

運算速度更快不說,記憶體也更大。

更何況,他並不需要像現代化的飛行器等交通工具一樣,需要載入各種操控系統,連線系統等。

韓元只需要控制電推進發動機的啟停、方向、輸出動力等少數關鍵性的東西就夠了。

廣闊無邊的模擬星球上,可以隨便他飛,隨便他停,不用擔心和其他飛行器撞到一起或者在降落的時候砸到什麼建築上。

只要不是六臺提供升力的電推進發動機同時出現問題,他也不用操心飛行器會從天上掉下來。

至於飛行器的穩定性之類的,這個就更不用擔心了。

除了在驗證時速能超過三百公里每小時的時候,其他時候,飛行的速度並不會太快。

在底部的電推進發動機提供升力,三側的電推進發動機提供前進動力的情況下。

這架勒落三角形飛行器,能做到超長時間的空中懸停,而有了這個作為基礎,以一兩百公里每小時、甚至是幾十公里每小時的飛行速度進行飛行也很正常。

在這個速度下,就相當於一架汽車飛起來了而已。

又有誰會恐懼開車呢,又有誰不會開車呢?

至少對於擁有五六年駕齡經驗的韓元來說,這根本就不是事情。

更何況飛行器製造出來後,還要進行靜力試驗、疲勞試驗、結冰試驗、發動機極端環境測試、風洞/風控試驗等等各種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