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元不知道從知識資訊中獲取到的答案到底是對還是錯。

這是他第一次對系統傳遞的知識產生疑惑。

從知識資訊中,他知道了一個人的思維控制著他的行動,而行動又影響著時間,相互關聯併產生連鎖反應。

思維的速度跟時間成正比,思維速度快,用的時間就短。

這意味思維的速度對於‘數字世界’將產生極大的影響

一個人帶上vr頭盔進入數字世界,在韓元的理解中,準確的來說應該是這個人的感官+思維進入了數字化世界。

而人體卻是在現實中的。

這樣一來,數字世界就像是一個鑲嵌在現實世界的小世界一樣。

正常情況下,它的時間流逝和現實是一樣的。

但如果有一個人,思維進入了這個數字世界,而恰好,這個人的思維速度比正常的時間流逝速度要快兩倍。

這是不是意味著,這個人在思維世界裡面過了兩個小時而現實中卻只過了一個小時?

這就像一個人溺水的時候,身體隨著沉入水底,就會感覺時間流逝的很慢一樣,會回憶自己的以往的生活片段,然後唸叨完了完了完了,好像進過了十幾秒才沉底一樣,但其實就是兩三秒的事而已。

又或者說,像電視電影裡面,一個人將死的時候,他的腦海中會閃現過一生或者各種懷念的時間,這在即將死亡的人看來,是極其漫長的。

而在外人看來,可能就幾秒鐘的時間

這或許就是思維的速度和時間流逝速度的差?

韓元不知道這個想法到底是對是錯,但他可以去嘗試驗證一下。

波金他手上有,人工智慧程式他手上也有,就連超級計算機,元初實驗室都有一臺。有這些東西,差不多就可以對於‘虛擬世界’做一個簡單的測試了。

當然,這種簡單的測試僅僅是初步的測試,並不具備調節時間的能力。

他要做的,是先利用波金做出來一個‘真正’的虛擬頭盔啊。

可以供人腦和計算機進行互動的那種。

這是第一步。

第一步都沒法成功的話,後面的就更不用說了。

元初實驗室大樓內,韓元支開了陳文博,藉助裡面的工業裝置將波金和純銅熔鍊在一起冶煉成波銅合金。

波銅合金的冶煉並不算困難,甚至可以說的上很簡單的,最難的地方主要是兩者的配比。這是最關鍵也是最難的地方。

兩者的配比決定了最終波銅合金對腦電波的感應靈敏度與準確度。

配比相差百分之零點一,實際上冶煉出來的合金在感應靈敏度上就會相差極大。

所以配比才是最關鍵的東西。

但在知道了兩者的配比後,一家普通的合金冶煉廠就能大批次的生產製造。

藉助實驗大樓中的坩堝和一些儀器裝置,韓元很順利的就將波銅合金製造了出來

冶煉製造出來的波銅合金有一部分在真空室倒製成一塊塊面積只有四平方厘米的薄片。這些薄片就是成型後的腦電波感應材料,它貼合在大腦附近,可以感應到腦細胞活動散發的微弱腦電波。

被感應到的微弱腦電波可以透過導線傳遞到‘訊號轉換器’中,繼而被轉換成電訊號。轉換後的電訊號就可以供計算機讀取使用了。

當然,計算機讀取使用這些電訊號,需要對應的腦電波訊號圖。

也就是需要知道這些電訊號對應的是人的大腦到底在想什麼。

而繪製這樣的一副腦電波訊號圖,其工程量之大,絲毫不亞於基因工程。

不過這個點反而是比較困難解決的問題。

人類對於自身腦電波的研究其實是相當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