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電晶體計算機(第2/2頁)
章節報錯
握著滑鼠,韓元翻看著搜尋出來的一些資訊。
一九四五年的二月,人類發展史上的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在米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
這臺電子管計算機採用了一點八萬只電子管,佔地面積超過一百七十平方米,重量更是達到了三十噸。
這則資訊讓韓元眼前一亮。
在上一次的一級任務中製造電子管的要求和條件他都已經滿足了。
只需要耗費一兩天的時間,他就能將電子管制造出來。
但隨後的資訊卻讓韓元將電子管計算機這一選項直接排除了。
電子管計算機有著體積大、耗電量大、壽命短、可靠性低、成本高等缺點,不過這些對於他來說並不算什麼。
但電子管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幾乎達不到二級任務每秒一百萬次的要求。
按照人類製造的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使用了一萬八千隻電子管,執行速度是每秒五千次的情況來計算。
如果要達到每秒一百萬次的要求,恐怕他得弄出來五百萬只電子管。
除此之外,還有開關,電阻,電容這些相關的配件數也在百萬以上。
這一個數字,讓韓元直接就放棄了製造電子管計算機的想法。
不說供應這麼多零件需要多高的電壓了,光是將五百萬只電子管串聯起來,給他十年的時間都做不到。
這個數字,實在太誇張了。
放棄掉製造電子管計算機的想法後,韓元將目光投向了第二代計算機。
“電晶體計算機。”
這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的計算機。
因為電子管實在太過龐大,而且運算效率實在太低。
在二十世紀末,米國的貝爾實驗室成功研製出來了一種點接觸型的鍺電晶體。
電晶體的問世,是二十世紀的一項重大發明,是包括計算機在內的各項電器微型化的主要條件,發明者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在電晶體出現後,人們就能用電晶體這種小巧、消耗功率低、用途廣泛的電子器件來代替體積大、功率消耗大的電子管了。
從此電子管幾乎就被拋棄了,除了在某些特定的場合還會使用外,幾乎見不到電子管了。
而第二代計算機‘電晶體計算機’就是採用半導體的電晶體作為核心運算器件。
記憶體儲器大量使用磁性材料製成的磁芯,外儲存器採用磁碟,再輔以輸入輸出裝置為基礎的二代計算機。
由於採用體積較小的電晶體代替體積龐大的電子管,所以電晶體計算機很輕,而且運算速度更快。
等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電晶體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已經達到了每秒三百多萬次。
這一個數字,已經完美的符合二級任務的要求了。
而且相對於第三代的‘中、小規模積體電路計算機’,二代初始電晶體計算機依舊可以使用穿孔卡片的方式來進行整合。
不需要整合電板,這對於目前的他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優勢,代表著在設計難度上要簡單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