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來而不往非禮也(第1/2頁)
章節報錯
七星劍法雖然只有七劍,但是每種劍法卻各有七種變化,因此七星劍法實際上共有七七四十九招。一乘真人的天璇劍第一式被公孫鞅的龍吟虎嘯所擋住,卻突然變招,由刺變劈,平直的向公孫鞅的腰身之處橫劈而去。公孫鞅見一乘真人的劍勢突變,心中雖是一驚,卻也不慌不忙,將木棒側向一揮,正好抵住這橫劈而來的一劍,卻趁勢往後急退而去。
一乘真人見這一劍落空,卻又趕上一步,使出的乃是玉衡劍第三式,劍尖兒打旋,向著公孫鞅的胸口刺去。公孫鞅見一乘真人再度襲來,只是他的眼前,卻現出五朵劍花,完全分辨不出那個是真,那個是假。
這五朵劍花分別擊向的都是公孫鞅的要害之處,一旦擊中,便是非死即傷。這劍花速度極快,轉眼之間便已經來到公孫鞅的身前,便是躲無可躲。
公孫鞅見狀,便忙將手中木棒一揮,使出的乃是囚龍伏虎棍法中的龍騰虎躍。只見他將木棒往前一推,便在瞬間也打出了五個棍影,這個棍影分別迎向了一乘真人刺出的五朵劍花。
只在瞬間,兩人劍棒相交,便分別向後退去。一乘真人在的立定身形之後,便往前一躍,再度施出七星劍法中的天樞劍第四式,便見這一劍如同長江奔瀉而下,帶著一股摧枯拉朽的氣勢,向著公孫鞅疾衝而來。公孫鞅剛剛站定身形,便感到了一乘真人這一劍的壓力。但他卻絲毫不慌,將手中的木棒再度一揮,使出的乃是囚龍伏虎棍法中的乘龍而歸。便見這跟木棒,從下而上,切向一乘真人刺來的這一劍。
便在剎那間,公孫鞅的木棒接住了一乘真人打來的這一劍,在一聲巨響後,一乘真人被他的木棒帶著偏離了身形,劍勢一挫,向側方退了三四步。
一乘真人受此一擊,卻也心中一凜,他沒想到公孫鞅的這一棍竟然又這樣的威力。他清楚的感到公孫鞅的內力,並不輸於自己。恐怕自己想要取勝,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乘真人雖然在心中思緒翻轉,但是他手中的劍卻絲毫沒有停下半分。他被公孫鞅的一棍所阻,但待他重新站定,便再度使出一劍,正是七星劍法中的天權劍第五式。這一劍是七星劍法最為詭異的一劍,也是七星劍法中變化最多的一劍。
只見這一劍原本是刺向公孫鞅的胸前,但在行至半途的時候,卻見這劍陡然一變,變刺為砍,側砍向公孫鞅。公孫鞅見狀,也是吃了一驚,便忙將木棒在身前一擋,正好攔住這一劍的路線。然而就在劍與棒將要相交的瞬間,這一劍卻有陡然一變,由砍便刺,刺向公孫鞅的咽喉之處。公孫鞅見狀,更為驚駭,此時再要將木棒攔住這一劍之刺,已是無可奈何。他心思陡轉,用腳一踏,便快速向後退去。
就在公孫鞅向後退去的瞬間,便見一乘真人的這一劍便不斷的向著公孫鞅的咽喉處逼去,只在三寸之間,這一劍便要刺中公孫鞅的咽喉。直到公孫鞅連退了六七步,一乘真人的這一刺才最終劍勢變頹,停在了距離公孫鞅五尺之地。
公孫鞅頓時鬆了一口氣,甚至在一瞬間他感到自己的性命也只在須臾之間。他冷眼盯著一乘真人,萬萬沒想到,他的這一劍竟然又這樣的威力。而且這一劍的變化之快更是讓他有些始料不及。
一乘真人擎著手中的七星劍,冷眼瞧著公孫鞅。他的心中也是思緒萬千。他在七星劍法中的造詣早已經是出神入化,在武當中,他的劍法也是出類拔萃。雖然武當派以太極拳和太極兩儀劍聞名江湖,但是很少人知道,武當派中還有一門奇妙的劍法,便是這套七星劍法。
但是武當弟子中,練習七星劍法的人卻很少,因為七星劍法是武當武學中最難練成的劍法。在整個武當派中,也只有十個人曾經將這套劍法練到大成。而在目前,也只有一乘真人練成了七劍。
一乘真人將手中的七星劍再度舉起,這一次卻使出的乃是七星劍法中的玉衡劍第七式,只見這一劍彷彿是千軍萬馬向著公孫鞅衝了過去。公孫鞅見一乘真人再度持劍而來,便將木棒高舉,使出的乃是囚龍伏虎,正是棍法中最為剛猛的一招。
這間這一棍彷彿是從天而降,打向一乘真人的頭頂。一乘真人的劍勢剛出,便已經感到這一棍帶來的威勢。他不敢有絲毫大意,卻將劍招一變,便刺為撩,將七星劍從下而上撩了過去。便見七星劍與囚龍伏虎棍相交,接著便是一陣巨響,一乘真人在這一衝擊之下,迅速向後退去。等到他站定的時候,便忍不住吐了一口鮮血。他方才與公孫鞅相撞,兩人內力相拼,一乘真人略有小輸,吃了一點虧,受了一點內傷。
張清修道長見狀,急忙走到一乘真人的面前,輕聲問道:“師弟,你沒事吧?”
一乘真人看了一眼清昳道長:“我沒事!”
這時卻見公孫鞅亦在後退,等到他站定的時候,最終也是忍不住也吐了一口鮮血。
公孫鞅喘定氣息,卻向前一步說道:“再來!”一乘真人聞聲,便向要趕上一步,卻見張清修道長將他攔住,便對公孫鞅說道:“這一陣我們認輸。”
張清修道長在扶定一乘真人的時候,便在他的手腕處摸了一把,只見一乘道人的脈搏跳的非常之快。他看了看他的情形,便知道一乘真人的傷勢並不不輕,若是再要比試,恐怕凶多吉少。雖然看起來公孫鞅的情況也並不怎麼樣,但他卻不願意冒險。
張清修道長將一粒丸藥遞到了一乘真人的口中。這是武當派特有的療傷藥,雖然比不上藥王谷的療傷藥,但卻也差不上很多,而且這些藥都是女神醫所制。
在江湖上被人稱之為神醫的共有兩人,一個是皇甫謐,一個便是藍瑩兒。
公孫鞅聽罷,卻只是哂然一笑:“多承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