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國士無雙(第2/4頁)
章節報錯
聽到這個名字,袁珣忍不住吐槽起來,引得包括趙雲在內身邊人的忍俊不禁。
泛聳聽了這話,一張滿是灰塵的臉漲得通紅,強編導:“吾乃泛水之泛,泰山聳立之聳!”
看到泛聳頭上那很是看重的淄撮,加上談吐,袁珣好奇問道:“讀過書?”
泛聳很是自傲的點了點頭,說道:“吾家有傳學,也是定陶世家出身。”
“我聽過自稱范蠡後人的順陽範氏,你們這定陶泛氏我倒未曾聽過。”
范蠡之後,範氏中人不顯其名,有漢一朝也只有范增,還有之前的桓帝年間的範滂,但此人乃是當時的世人領袖,可以說是第一次黨錮之禍的導火索,但也未曾任什麼高官,關鍵範滂是汝南人,並不是順陽人。
所以此定陶泛氏難道和順陽範氏有什麼聯絡麼?
“公子莫聽這小子胡扯,他家往上數三代都是褲子都穿不起的泥腿子,哪裡來的什麼世家!”
此時,黃巾俘虜中有人笑道,引起一片鬨笑。
“就是!吾便是和他同鄉之人,他爹和他一樣,讀過兩本酸書,便自稱什麼世家子弟,他家窮的連飯都吃不起,整天拿個破麥子忽悠別人耕種,這小子更絕,為了吃飽飯自己入了黃巾,還曾想忽悠管渠帥,卻被渠帥趕打出來!”
聽到後面人的起鬨,泛聳漲紅臉怒道:“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井蛙哪曉天穹之闊?我祖乃是成帝年間黃門侍郎泛捷泛勝之!”
說著,泛聳似乎想要證明什麼,轉向袁珣急切道:“公子可曾聽說過?”
袁珣愣了愣,搖了搖頭。
拜託,成帝乃是西漢末年的皇帝,距今兩百多年了,成帝期間一個黃門侍郎誰知道啊?
泛聳想了想,又急急問道:“公子難道不曾讀過《漢書》?”
《漢書》乃是班固所著史書,當朝讀書人必讀的讀物,和弟弟班超班定遠一樣,班固也是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的人物。
袁珣自然讀過。
見袁珣點頭,泛聳道:“那公子難道不曾讀到藝文篇中的《泛勝之書》?”
袁珣又是一愣,不禁老臉一紅,《漢書》他確實讀過,可是著重讀的也只是西漢史和戰爭史,藝文篇屬於記載西漢工農業的,他沒怎麼看。
不過此人既然這麼說,說明他說的也不似假話。
“過來談。”說著,袁珣朝好奇不已的趙雲微微叉手欠身道:“請子龍給我些時間。”
趙雲此時也被這事兒整得很是好奇,聞言點了點頭。
袁珣將泛聳帶到田邊坐下,找士兵要來水囊丟給泛聳,好奇問道:“恕在下無知,這藝文篇確實少有涉及,泛兄即是名臣之後,何以淪落至此?”
泛聳接過水囊灌了一口,見眼前華服公子平易近人,倒也開啟了話匣,他無奈一笑道:“非是我淪落,而是先祖從事本就不是什麼能夠升官發財的活,而先祖因為功勞封爵成丘亭侯後,對社稷失望,一心從事農事,也定下家訓應將《泛勝之書》發揚光大,所以我家雖是官宦之後,卻代代從農,幾代之後也就真的成了農人,到了我這一代,早就沒了田產,抱著一本《泛勝之書》也沒了用處,為了填飽肚子,只能從賊……”
說到這,泛聳眼眶一紅:“”可笑我泛氏世代研究農事,我爹卻是餓死在家中……”
嚯!這大情懷!
袁珣眉毛一挑,但是從字裡行間他聽出來了,這泛聳先祖泛勝之只怕是個農學大家,而《泛勝之書》也是一本記載農學技藝的典籍。
袁珣猜的沒錯,《泛勝之書》的確是農學典籍,而且還是中國古代四大農書之一和歷史上第一本農書!
即便是後世人人聽過的《齊民要術》,賈思勰撰寫的部分很多都是研究自《泛勝之書》。
不過因為後來天災**王朝更迭之下,大部分篇章遺失,導致兩篇十八章的《泛勝之書》只能在《齊民要術》一窺部分。
不過即便如此,在後人的還原下,《泛勝之書》的部分技藝後世都還在用。
既然是諸子百家農家中人,袁珣也好奇道:“泛兄何以剛才讓大家種小麥而非粟米,要知小麥和粟米熟期重合,脫殼碾磨極為不便,成本很高,關鍵是小麥不抗旱啊……”
這個時代人主糧並不如後世一般是水稻和小麥,而是以米稷,粟米,藜米為主,輔以大豆大麥等雜糧。
水稻在揚州江東一代水多的地方才多有種植,因為太過依賴土地水源,外加上產量不高,北方並不多見。
小麥產期雖短,但春麥春種秋收和慄米重合,加上這時代小麥品種問題,抗旱性和後世無法比。
再加上脫殼不便、碾磨成本高,如果如粟米等一樣直接煮吃,口感又不佳;麵粉有,但是並不普及,只有上層世家貴族作為高階菜餚才有,比如配著水盆羊肉的湯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