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城中百姓,則自求多福吧。

他們也是人,如果守不住,也已盡力!

天已近暮,二人看著曹軍在伐樹,敲敲打打的就地取材,準備攻城的器械,以便作長竿,以及箭身,這是要做很多的火把等物。

一般大城池附近是絕對開闊,不給種樹的。不是古人不想要綠化,而是,城外若生長了太多的樹木,尤其是大樹木,在古代那個自然條件下,不用幾十年就能長成參天大樹。一旦開戰的時候,這個玩意,就可能會被圍城之人取用,用來攻擊城門。

尤其是幾人合抱的那種大樹,一旦伐下來,合力而抬去撞城門的話,縱然城門是銅鐵鋼壁,又哪能經得住這樣的撞擊?!

不過也並非完全的開闊,一般在十里開外,五里開外就會有小樹苗之類的,再有,但是農田了。每一年入夏,入秋,都利用城中百姓去砍伐用作柴火之用。城中不僅獎勵砍伐樹木,還會鼓勵砍伐大樹木。尤其是長的極高,一看就成柴,特別直的那一類,砍伐回了城,賣給大貴族用作梁屋之用,還能賺上一筆。

所以,古城池也並非是一木一林沒有的。

他的外圍沒有參天大樹,但是小樹林,草叢也極多。為著的就是軍事防禦,還有民用互濟。就是控制在一定的變數以內。

防止樹林太密而影響百姓生活,也是為了防止大型野獸在城外駐紮棲息地。不然人類居住地與野獸群靠的太近,這還怎麼生活?!

這種就算是隔離帶。有鳥類和小型動物棲息,但也不妨礙人類的生活痕跡,這才是一座大城池該有的平衡。

否則一點樹都不見,在農業社會,高度依賴著樹木取火的生存方式裡,又怎麼保障整座城池對於柴火的需求,怎麼低成本的運轉呢?!

古城池是既需要水源,也需要火。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備柴,而這,平時則需要防火。就需要備水。所以大街小巷子都有水缸,用來萬一著火就能夠滅火用。

大多數房屋都是木製的時代,水很重要。

有些城池的井多,甚至還有挖上蓄水池的,就是一道彎曲的穿城而過的小彎道,引入護城河中的水源在其中,偶爾雨季的時候,水源豐足充沛,水源也新鮮,都是活水,百姓們甚至可以拿它們洗菜洗衣。

一座城池,有這些才是活的。

而這些,足以讓一座城在特殊時期,擁有一些戰略物資。

囤貨是中原人民的本能,因為自然災害多,因為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什麼暴雨,暴雪等極端天氣,或是災年的時候沒米下鍋,甚至是局勢有變,只要有條件的,家家戶戶都會挖一個地窖,或是準備一個柴房,用來儲備糧食。

因為窮怕了,也餓怕了。

人類的本質,與倉鼠並沒有什麼區別。

而囤這一種病,它甚至不足以成為一種病,它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狀態。

中原人也因為多次有這個能力而活下來。囤物資,能讓人儘量的可以脫離自然環境的束縛,一些特殊條件的制約,而能夠活的稍稍自由。

所以城外是基本都沒有大樹的。而曹軍準備這些,是為了什麼,怕是要徹底的準備攻城了。哪怕沒有攻城可用的大樹木,卻有著可以取之不盡的木柴可照明。

高覽也沒閒著,這種時刻,哪裡還能顧得上百姓,必須要採取一級的軍事管制,就是要進民家中開始搜刮物資,準備持久戰了。

鄴城百姓也感受到了緊張的氣氛,他們不得已交出糧食,只剩下一點點的時候,那種悲痛,無異於把一生的命運和積蓄交給了守城的兵士。

他們甚至都不知道能不能在這場災難中活下來!

高覽也沒有喪心病狂,雖在搜刮糧草,然而,也叫百姓們收拾好家中財物戴在身上,以免有人趁亂搶劫殺人,叫百姓們準備些農具等物,以免有人作亂禍害,一旦真的開戰的時候,他們可能是顧不上城中的安全的。

人心惶恐而無所依,便是,鄴城內百姓的狀態。

這個狀態,甚至是不如呂布進城的時候,那個時候雖然恨此賊,但至少還算安全的。

跟生命比起來,他們此時更想要的是苟活與和平。至少鄴城到底誰主,隨便吧,只要能保住命,管它是英雄還是狗賊。

人,就是如此的卑微,生死之際,所想到的並非是那種篤定的尊嚴和喜惡,而是最基本的本能。

高覽將搜刮來的糧草封在府庫中,將搜來的柴火堆放在一邊,他的心神十分複雜,道“……若守不住城,這些必要燒了……”

一想到這,就開始痛心。

反正不能給曹軍一點一丁的糧草。

“另外,倘若城破,開了後城門,讓百姓自散而逃去避險吧……能否逃難而活命,只看各自的造化了……”反正那時,他們估計也顧不上了。

真正的到了那一步,連百姓也不放出,那他與淳于瓊也就真的是半點良心都沒了!

諸將應了,這心也一點一丁的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