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虎相爭,必有一損啊!好計!謀算人心至此,不愧是陳登。

高二孃歎服不已。

所以行軍在外,真的需要一等一的謀士,能析清利弊,謀算局勢。深諳人心之貪之弊,才能遊刃有餘的如此玩弄人心!將一切握在股掌之間的從容。

而真正的正人君子的人主,不要投機,不貪心,才能真正的抵禦住這樣的誘惑。才不會上當。

然而,黃祖儼然不可能是君子。

而吳人就更不可能是。

自古以來,中原地帶的人為正統,稱四邊的蠻夷為野人。十分瞧不起他們不按禮數出牌。周王室封各諸侯,而以周禮治天下,中原各諸侯一直以來都是以禮,以德服人的,便是要霸於諸侯的人,也多數都是以此為根基,才能實現伯王這個目的。

但是總有壞規矩的人,尤以吳越地帶的人為甚。他們向來與中原比,極弱,所以他們弱,弱要勝強,必要出奇計。再則便是與海近,與海上的人學來的一些不怎麼好用的計謀和手段,多的是。所以吳越小國,在戰國開始的時候,竟頻頻的叫中原各大國吃虧!

原先各大國打仗,都是兩方約一個地方,然後排兵佈陣,用戰車對沖,誰贏了,輸的那個也就願賭服輸,然後割城賠款啥的,都心服口服,這是君子之戎。

但是後來漸漸的就變了,當下場的人都開始用奇襲,奇計,不再守擂臺上規矩的時候,總是使詐的人贏,總是君子吃虧。於是君子也不幹了。

時間越久,漸漸的中原也就以這種用兵之法為正統了。

寫了孫子兵法的人是哪國人,就是吳越這一地帶的人。

這說明,吳越地帶的人,自古以來都極為深信不疑用詐,用計的正確性的。因為這是他們的傳統。

而陳登也更明白不過,這種計下去,如果是曹操那種雖然虛偽的禮數來治下的,可能未必能詐到他,但是吳人,一定會信。而江東,吳兵多,而將也是吳人廣,他們的戰爭思維與中原還是有些差異的。

中原是講禮數,但是戰術上,也用奇計。但是吳越用兵,都是赤果果的詐計為正統,連虛禮也不掩飾那一種。

這一種水土,傳承,哪怕孫策並非是吳人出身,也是深受影響的。而軍中也自有潛移默化。

而戰將的戰爭思維,也同樣如此。根深蒂固的潛在腦子裡。可能他們自己從來沒有發現過。

而陳登卻知道,這信若是落入江東兵將手中,他們一定會信以為真!更何況他們現在失主,正是病急亂投醫的時候,這種時候,只會昏亂而失措,到處亂撞,不惜代價。

而此時江東錯亂,而陳登理智。

江東必信信之內容,並採取措施。

而黃祖哪怕只是出來先看情況,只要他一出兵,一出江夏,就已經入局了。

到了這個程度,就不是他說想要停止就能停止得了的了!

現在之大亂,已經開始,沒有人再可以喊停!

“你我二人守城!你可趁機養養傷。”陳登笑道,“見機行事!”

現在正是坐山觀虎鬥的良機!

信分散發出去了!

黃祖離此還遠,但是已經到了江岸紮營的江東兵卻先截獲了信,不是截獲一封,而是截獲了兩封。

此時帶兵前來的主將是誰?!

正是淩統,淩統原本是跟隨孫策出征再來攻廣陵的,他在江上守船,而孫策那天非得要上岸探訊息,眾人阻之不得,後來事情就變得不可收拾了。然後就是太史慈回來告知了這事,所有人都急瘋了!

當時太史慈帶了五千先來,淩統就押後,然後所有謀士將士一商議,馬上就召集船隻聚集前來攻城,再則便是封鎖訊息,不能將此訊息給漏出去!

在孫策生死未卜,眾人心急如焚的情況之下,太史慈未等到援兵到又折了!

淩統的嘴裡都急的起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