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藉道:“可一試說降,使君若得此人,如虎添翼也!”

劉備聽了,心動不已。

關羽與張飛十分生氣,這馬超這個時候來偷襲,分明就是想要於亂中取他們的性命,兄長卻不計前嫌,要說降此人。

關羽倒還好,他本就是知輕重,能夠將大義放在私恨之上的人,雖然生氣,但兄長說要招攬此人,他也就忍著便是。倘馬超肯降,此次之事便當沒發生,以後便是兄弟,若不能,再斬之不遲!

張飛卻忍不住,道:“哥哥是以德報怨也,這馬超既來偷襲哥哥,便是知道哥哥所在,恐怕哥哥要招攬他,他卻要殺哥哥。我看他是鐵了心的要害哥哥!”

伊藉道:“翼德所言不假,既已偷襲,那張弩弓之賊,必定會回去稟報。只恐再不走,還有襲在後!”

劉備心一緊,道:“速回去要緊!”

張飛冷笑道:“待吾見之此賊,定不輕饒他!”

伊藉道:“為免還有偷襲在後,一定小心。”

眾人點點頭,當下也顧不得什麼了,叫剩下軍士照顧受傷的軍士,四人匹馬往回趕。不然人多,反而會成為目標。

一路急拍馬,好在並未再受到埋伏。

“須得繞過蔡瑁的荊州兵,才能與軍師匯合,荊州兵勇,一直在沿途尋找我等的下落,只恐不好輕意繞過。”伊藉心急如焚。

劉備道:“軍師必有軍接應,不如且靜待時機。不然若被擋住,一切皆休。”

入眼所處的遠方是密密麻麻的荊州兵,看不清人數,只見旗幟迎風招遙,令人心憂。

伊藉見劉備如此信任諸葛亮這個軍師,想他們主臣之間肯定也有超脫尋常的默契,便道:“如此,便伺機靜候。那蔡瑁必要迎擊大營,屆時便是時機也,只要諸葛軍師有計命人前來接應,憑兩位將軍,定能護使君回營。”

劉備點頭,靜候即可!

因此四人,便尋了高地,以觀察蔡營的動靜,也為免錯過軍師來接應的人,便只輪流休息。

四人心中都是極緊張的,現在這形勢瞬息就變,怎能不緊張?!

蔡瑁命人去探劉營的動靜,斥候很快回來了,道:“諸葛亮駐成陣勢守在當陽要處。”說罷獻上圖紙。

陣勢圖肯定是沒有的,獻上來的只是諸葛亮的大軍駐紮的範圍和所在。

蔡瑁與左右皆看過,左右戰將皆道:“當陽此地極為重要,四面皆有可通之處,只恐想要圍住劉備大營,以我軍人數,不能夠。此地,極為關竅,所以諸葛亮不依山險河勢城池而守,只以此地為駐紮之地。”

“圍攻之勢恐不能成……”左右皆道。

蔡瑁道:“此戰的確與普通的破城之戰不同。無妨,只需破其陣勢即可。只是恐其軍陣有所機要。又不能探出,吾心中遲疑未決。可有善軍中排陣之人獻計?!”

眾文官卻是面面相覷,良久,站出一人,是綦毋闓,他道:“未知全貌,怎敢獻計?!唯恐有失,臣建議,還是要以保守為主!不如再探明敵方虛實,再決定破敵之策。”

蔡瑁面露不悅,嘴上卻沉吟不語。

一時文官都悻悻的退下來。為何不敢妄獻計,一是因為真的不知道敵軍軍陣如何,為謹慎起見,還是不要亂獻計的好,若是沒獻到實處,可就背了大軍敗北的鍋了,二來蔡瑁威嚴日甚,但凡一點不合心意,他嘴上是不說,可是那份不喜與隱形的懲罰,是很令人生怯的,因此一眾文臣雖跟來了,卻不願意為此而折了半生的名節。

若是獻計成了還好,若是不成,一切皆休。若是獻了計,又不被採納,他們又會很不高興。

蔡瑁見眾文官退出,才冷聲道:“武之事上,文官實不濟事。此事當還在諸位將軍身上,隨瑁一併前行,破敵方好。”

眾武將皆道:“是。”

以甘寧為首,皆應下了,勸蔡瑁破敵當要急攻,不宜守勢,反增不利。不如趁其心亂時,一併拿下。

蔡瑁下定了決心,道:“前鋒軍再前行三十里,吾親自一觀劉備營的陣勢再說!”

說罷,留下後軍,中軍和前鋒軍皆前行三十里,離諸葛亮的大營越來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