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孔明定計當陽橋(第2/3頁)
章節報錯
“是啊,將軍,只恐敵軍還在守著我軍好退軍呢。”
說這些話的人都想要繼續追擊好立功。
而蔡瑁也確實是被他們說中了心事,道:“傳令下去!敢有言退者,斬!”
這個時候的確夠嗆,一直追不到主力,如何能讓蔡瑁甘心?!他勢必是要努力一擊,方才甘心的!蔡瑁這個人,本來就位高權重,這樣的人,自尊心也被養優了,因此,更容不得折損尊嚴威儀,此時,無論是出於策略,還是出於不甘,都得奮起直追不可!
也幸虧他死咬不放,雖然現在吃了虧,但哪怕諸葛亮再足智多謀,可是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如此狼狽奔命的時候,還要顧忌萬全,他便是有天之智,也是難以做到的。
諸葛亮雖然面上沒什麼,可是心裡,如何能不焦急。
若只是蔡瑁大軍在追,他也不怕追兵,問題在於,徐州等了多久!?不知道有多少訊息送去了,若知此邊動靜,必有兵來擊,屆時蔡瑁不退兵,前後夾擊,必會傷筋動骨,所以諸葛亮是很焦灼的。
他本想擊潰蔡瑁大軍計程車氣,所以採用的都是出其不意的埋伏,等詭兵之策。目的就是讓蔡瑁生退意。然而蔡瑁儼然是咬死了就是不肯退兵。這可不是好事!
所以諸葛亮能不急嗎?!
若再出去,只恐徐州的兵必來了,到時候,大軍必遭重創。
諸葛亮知道這將是一場拉距戰。蔡瑁無論遭遇多少挫折都不肯退兵的話,如同是草原上死咬著狼群的野狗,不怕賊偷就怕賊一直跟隨,就是現在的處境。若是死戰一場,也許都各有損。
然而這樣一直咬著不放,會出大事!
當然,諸葛亮也是避免要大戰的,因為現在劉備還沒下落,關羽和張飛又都不在。若是這二將之一在,此時諸葛亮必然會先停兵,與其讓蔡瑁再跟隨,後患無窮,不如決戰一場,再退蔡瑁。然後再集中精力對付徐州兵。
諸葛亮就是將大軍隱藏起來,所以用的計,都是迷惑蔡瑁判斷的計策,可是這種恐怕用處不大了,因為蔡瑁下定了決心一定要緊緊的隨著不放。
他來回徘徊,眼睛下面也是青黑著的,奔跑之時,也是難得有休息的時刻,可是將與兵士們可以原地休息,他卻不能。
也是禍不單行,有兩封斥侯的信來了。
一封說是壽春兵有動靜,恐是往此而來。一封則是說到了漢中的動靜。漢中張魯的信雖還未回,然而,說到漢中的動靜時,諸葛亮也是心中一突。
最麻煩的是,那馬超與龐統離此只有幾百裡之遙了。這快馬行軍的,突然離了漢中,不回西涼,來幹什麼,諸葛亮還能不明白嗎?!
一時之間,焦慮不堪。
靡竺接過信看了,驚恐變色道:“軍師,這……”
“四面埋伏,”諸葛亮道:“主公如今實力,讓徐州不安,必要削弱。只恐想要保住全部實力,不大可能了,必會有大折損。”
靡竺腦子很清醒,道:“只要主公無恙,便是有折損,以後也能再豐羽翼。只是恐怕主公有失。竺心中實在不安。縱然關張將軍皆去護,也極不安!”
諸葛亮也很擔心,可是說不出來,面上還是很沉穩,穩定人心道:“關張二將,神將也,必保主公無恙。”
靡竺聽了心道也是,心稍定了定。
然而悖論便在這裡,關張二將不在,就退不了蔡瑁,這可如何是好?!眼見著這馬超又來了,聽聞雖年少,卻十分驍勇,若與徐州兵合力,如何突圍?!而且,現在漢中的情況也不樂觀。
“指望蔡瑁退兵,恐怕不能了,當今之時,只能硬突圍,”諸葛亮道:“劉表一直未與信召回之,只恐蔡瑁來追,劉表是預設的。只是假作不知而已。”
“他的確病的蹊蹺,早知如此,主公不該去荊州……”靡竺道。
“無論去不去,都會有這一遭,或早或晚而已,此時義斷,反而是個走脫的好機會。”諸葛亮道:“大丈夫何患無業,此去漢中,才是正道。”
“只恐漢中張魯也未必能容我等,”靡竺道:“先前雖已厚賂楊松,然而這龐士元當真是好謀算,廢了此棋。如今楊松,已失去張魯信任,只恐是個廢棋了。此去,到處是圍堵,又有追兵,就算能突圍而至,張魯若不肯納,如何是好?!”
靡竺愁的啊,那心都是苦的。跟泡在苦水裡一樣!
“楊松雖已失去信任,卻未必是廢棋,”諸葛亮道:“主公前程,先不在漢中,而是在蜀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