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何處?!”劉備急道。

“城外江邊,從江東而來,羽扇綸巾,是個君子!”兵士道。

劉備大喜,道:“速牽吾馬來,備當整衣冠,親自去迎!”

兵士應命去了。

“二弟三弟,速與我去請大賢,若得大賢,我三兄弟,迎來春天也……”劉備說罷喜自落淚,“備盼之久矣……”

二人也喜色不已,道:“吾二人自陪兄長去也!”

三人急出來,便忙上了馬,出城去了,一面還命重新置備酒席,等他尋人回,再飲宴用食!

一路疾行到城外,江邊,果然見一青年站在那,悠然的吹著風,看著江水滔滔,劉備喜急下馬,忙拱手道:“可是臥龍先生?!”

諸葛轉過臉來看著劉備,見他一表人才,是個明君之像,一時也十分欣喜,道:“正是不才,亮是也!拜見使君。”

劉備哭急而哭,作一揖,大拜道:“請受備一拜,備候先生久矣!”

諸葛忙還禮,道:“亮豈敢受如此大禮!?”

“先生受不得,何人受得?!備尋先生久矣,候之以期,今日終於盼至,備喜也,”劉備執住他的手道:“渴望先生不棄,能輔佐左右,備願以軍師之職,傾於先生,還望先生務必受之!共謀大事。備苦於多年,還請先生不吝指教。備必事事聽從,絕無不聽之時!”

關羽,張飛也忙作揖,道:“請先生受之!”

諸葛這才道:“亮正是為此而來。主公!”

劉備喜不自勝,道:“軍師!二弟,三弟,速拜見軍師!有先生為吾軍智囊,以後不愁也!”

關羽,張飛忙道:“拜見軍師!”

諸葛亮還禮,笑道:“聞聽雲長遠去淮南接吾,多謝矣。只是亮須先去江東,退孫策兵也,因此耽誤了,竟未曾與雲長遇上!”

關羽已是服的不行,道:“軍師高才,果真退孫策兵也!吾與三弟皆不如之,以後調兵用將,只請軍師下令!”

張飛也喜道:“軍師好本事!那孫策如此肯聽軍師之言,竟真退兵了!?”

“此事說來話長!”諸葛亮笑道:“還請先入城容稟。”

“對,對……”劉備這才忙道:“一說竟忘了。速請入城方好!”

一面忙將自己的座騎讓於諸葛亮,諸葛亮不肯受,劉備堅決讓之,諸葛亮這才無奈受了,上了馬,四人說說笑笑,一徑回城到府,分席而坐,然而備上酒席共飲。

劉備道:“孫策竟肯退兵?!先生果真神人也!”

“此非吾之功,而是孫策也有退意,僵持不下,若再空耗,毫無意義,”諸葛亮道:“亮析與天下之勢,給與更宏大的局勢,孫策才有臺階下,而主動退兵。主公不知孫策其人,若為止損,勸其退兵,他必臉薄而不肯,若以雄圖之志而勸其稍緩其力,他才會從之!”

“原來如此!”劉備心悅誠服,笑道:“不愧是軍師!”

諸葛亮笑道:“孫策已退,主公險矣,蔡瑁必要謀害主公,他必不相容,為轉移計,還請主公明日便薦言劉景升,派人去接劉琦回荊州!”

劉備一驚,此事他倒未曾料到。

“此是釜底抽薪之計!”諸葛亮道:“劉琦在徐州,終是大隱患。蔡瑁之事雖險,然而長久計,劉琦才是真正的大患。”

劉備一尋思便恍然大悟,道:“明日,備便薦此事,併為軍師引見荊州牧劉景升。景升甚為仁德也。”

諸葛亮笑而點頭。

關羽憂心道:“只恐此言一薦,會被蔡氏阻攔,而不能出使成行!”

張飛也道:“這般說,蔡氏更不容我兄長!引他們深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