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衛與劉沛勳見他中箭,刀槍去勢更猛更急。惡狗咬牙強戰,怎奈下盤不支,不提防肩頭被郭衛一槍挑中,一邊的劉沛勳見機一刀架上他脖子。劉沛勳問道:“殺不殺?”郭衛搖頭道:“來人,綁好了,回去交由將軍處置。”

惡狗手下兄弟見大哥被擒,心間越發慌亂,紛紛竄入林中逃走。郭衛領著兵士上前將軍師團團圍住。此時,張青峰將雲天劍法正施展得酣暢淋漓,只見他劍光閃動,身影如天際流雲般將軍師纏住。軍師雖身經百戰,但初遇此種見所未見之劍法,當下不敢大意,只是小心應對。

劉沛勳見張青峰身法飄逸,劍招凌厲新奇,但軍師卻往往能在險急時從容化解,知道張青峰僅僅依靠劍招新奇支撐久戰必敗,大喝道:“小兄弟,待我來助陣。”刀光一閃,腰刀斬向軍師左肩。旁邊又圍上來兩位弓弩手,連發幾支強弓勁箭偷襲。

軍師眼見四面受敵,當下不再戀戰,閃過來刀,與張青峰來掌對拍,借力向後飄出。幾名兵士就要上前追擊,被軍師以詭異狠辣手法拿住,一一扔入林中。

劉沛勳知道兵士與軍師這樣的高手對戰就是白白送命,便高聲叫道:“ 讓他走。”軍師冷笑幾聲,徑自閃入林中隱沒。

劉沛勳對郭衛道:“ 此人武藝高強,我們沒人能攔得住他,普通兵士上前,也只會白白喪命,只得任由他離去。”郭衛道:“此人頗為神秘,到底是誰?”張青峰恨聲道:“此人極有可能就是天狼幫副幫主和軍師老狼。”郭衛道:“原來是天狼幫在背後之時,此幫派中人不但插手江湖中事,而且還與官軍作對,待我稟報李將軍,上書朝廷,治他們重罪。”

郭衛命令兵士打掃戰場,隨後押解惡狗等人回了七曲山廟中。一行人一夜奔襲鏖戰,此時疲憊不堪,回到廟中倒頭便睡。第二日一覺醒來,只見太陽已當頭懸掛,郭衛一騎當先,引著眾人趕回劍閣軍營覆命。

第二天,劉沛勳向張青峰道:“我探親假只剩下二日,明天須趕回軍中,不然曲大將軍會軍法處置。不知小兄弟有何打算?”

張青峰道:“我明日想要趕往太白山探一探。”劉沛勳驚訝道:“你傷勢未曾痊癒,何不休養幾日再說?”經過兩次惡戰,兩人已是生死之交。

當下將張青峰父母之仇一一告之劉沛勳,道:“前幾日,我聽得有遼人使臣要前往天狼幫共謀大事,故想前往探一探,一則為家仇,二則為國事。”

劉沛勳道:“難得兄弟有如此家國情懷,只恨我軍務在身不能一同前往。遼人使者前往天狼幫這一要事關係重大,我趕回軍中後即刻稟報曲大將軍。”

張青峰問道:“以劉大哥之所見,遼國與那天狼幫會有何種圖謀?”張青峰知劉沛勳在軍中多年,對宋遼戰事必定知曉得詳細,便想了解一番。

劉沛勳道:“太宗趙光義於太平興國四年親率大軍攻北漢,先敗遼援軍,繼破太原滅亡北漢,以圖收復燕雲,自此二十多年的宋遼戰爭開啟。景德元年秋,蕭太后與聖宗大舉攻宋。大宋以澶州為決戰戰場,集中兵力與遼軍相持。真宗親臨前線督戰,以振軍心,後真宗唯恐遼軍突破澶州,危及東京,遂以向遼納幣帛為條件,締結和約,史稱‘澶淵之盟’。‘澶淵之盟’後,宋遼戰爭遂告結束。但這些年來,遼國滅我之心不死,時常派出奸細使臣前往大宋各地活動,企圖找尋時機,佔我錦繡河山。”

張青峰道:“既然關係如此重大,那我有訊息便快馬通知兄長。”

第二日清晨,秋風陣陣。

張青峰與劉沛勳各騎一匹快馬出發,一路山路崎嶇,上午騎行二百多里方到了棋盤關。兩人在棋盤關吃罷午飯,又行了二百多里方到漢中地界。漢中地區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為北上或者南下的咽喉所在.

兩人在漢中一家小鎮寫了間客棧,先是遊玩了半天,又徹夜喝酒長談。

第二日,兩人在山道依依不捨地道別。劉沛勳叮囑道:“天狼幫防守嚴密,高手如雲,張兄弟萬不可輕易行動,如有險情,則走為上策。太白山我去過兩次,你可假裝收野味的客商,先在山下住下,然後找一家獵戶,說是要體驗打獵趣味,隨他們上山就可。”張青峰點頭答應。

北宋之時,穿越秦嶺的山脈主要有四條道路,自西向東分別為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穿越巴山的部分又分為四條道,自西向東分別是陰平道、金牛道、米倉道、洋巴道。這八條古道,構成了穿越川陝的主要通道。

張青峰去太白山,走褒斜道到太白縣。劉沛勳駐軍在寶雞城外,走成倉道。兩人分手後,張青峰沿著褒斜道前往眉縣。

褒斜道是秦嶺四道中最早的一條,是循渭水支流斜水及漢水支流褒水兩條河谷而成的一條古道。從褒斜道出蜀,需從漢中出發,經留壩出褒谷再沿褒水、斜水而上,經過太白五里坡和眉縣斜谷而出。

山路越來越難走,張青峰坐下雖為良駒,也只得不快不慢而行,傍晚時分方才到了太白山下的一座古鎮。

古鎮門口矗立一座古樸古坊,正中書“庵嶺古鎮”四個古拙大字。進牌坊半里路遠,可見路中塑著一尊老子騎青牛的石雕像。張青峰跳下馬來,恭恭敬敬向老子雕像拜了三拜,心道:“想來這座古鎮必與道教有關。”

此時正是仲秋時節,小鎮南望可見一座大山,山間漫山遍野的紅杉林最為耀人眼目。秋陽燦爛照耀,照得大山層林盡染,繽紛多彩。

道邊走來一位老者,牽著一頭小牛,樂呵呵地望著張青峰,笑道:“小哥,從何處來,又要往何處去?”張青峰謙恭說道:“老人家好,我從成都府來。聽聞太白山風景冠絕天下,故慕名前來遊覽,還請老人家告知一二。”

老者道:“好說,好說!我看小哥拜太上老君

(本章未完,請翻頁)

和青牛好生虔誠,想來是信奉道教之人。我也信教,老漢我閒來常去老子道場跪拜,燒幾柱香,小哥與我投緣呢。當年道家鼻祖老子騎牛路過此嶺,解鞍休息,南望太白山,見雪峰皚皚,明燭天南,時有祥雲繚繞,故稱其為福地,還在附近建立道場,後來有道家弟子在此建庵,隨被傳稱為庵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