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後山驚魂(第2/3頁)
章節報錯
張青峰向來只在蜀中走動,還未出過遠門,聽趙小姐描繪東京景象,不由悠然神往。
趙圓珠笑道:“如若張公子來訪,我必定效蔡邕之聞王粲來訪—倒屣相迎。” 兩人轉頭目光相接,不由相視而笑。
趙圓珠誠懇道:“張公子武藝精熟,飽讀詩書,過得三五年,可有意願到京中為官?我願極力保薦。”
張青峰搖頭道:“錦衣玉食,出將入相,非我所願也。我的願望是將來可以隱居山野,做一位逍遙自在的真人或者散淡的漁夫。”
趙圓珠問道:“你所謂的真人是怎麼樣的?漁夫又是怎麼樣的?詳細說來讓我聽聽。”她望著張青峰,露出興致盎然的神態。
張青峰道:“真人者,體洞虛無,與道合真,同於自然,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通。漁夫者,撐一艘漁船,隨波而行,唱漁歌,吟嘯豔霞,賞明月,飲美酒。”
趙圓珠聞言,對他眉眼含笑道:“如果張公子將來做了張真人,我便來青城山隨你修仙訪道,你可願收我這個弟子?”
張青峰躲閃著她的眼神,笑道:“趙小姐說笑了。你出身鐘鳴鼎食之家,享不盡的榮華富貴,怎會有修道之念?”
趙圓珠吟道:“玉真之仙人,時往太華峰。清晨鳴天鼓,飆欻騰雙龍。弄電不輟手,行雲本無蹤。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你可知道玉真公主其人?”
張青峰略一思索道:“這首《玉真仙人詞》是李太白開元時所作。李太白一生好道,玉真公主也是修道之人,喜與修道之人來往。於是經人推薦,李太白得以和玉真公主相會。太白寫詩豪放不羈,以此詩盛讚了玉真公主的仙風道骨。”
趙圓珠幽幽道:“那玉真公主都可以出家修道,為何我又不能效仿呢?我性情自來孤高,向來不喜熱鬧繁華,最喜尋幽訪勝,求仙問道。”
張青峰一時不知如何作答,轉移話題道:“趙小姐今晚可早點休憩,明日我帶你們去味江寨和青城後山觀賞。”
第二天一大早,張青峰剛剛站樁完畢,便見趙圓珠帶著張如晦等人前來找尋他。趙圓珠幾人為了不引起路人注意,都扮作遊客模樣。
味江寨為青城後山第一景,不但景色清幽,而且自古以來便是成都茂汶、金川物資交流的中轉重鎮,故歷來商賈雲集,遊人眾多。
幾人先去鎮上有名的泰安寺燒香拜佛了一番。
泰安寺始建於唐,樓殿壯麗,甲於青城,自唐宋以來,一直為佛門弟子嚮往的聖地,併為佛教的講習之所。寺旁有一座舍利塔、三通古碑和數十株粗壯的古銀杏、楨楠和紅豆樹,寺前有古驛道,是川西地區通往藏地的茶馬古道。
幾人出了泰安寺,只見寺旁一帶五溪合流,五峰環聚,風光幽潔,便在溪邊茶鋪叫了一壺茶,聽茶鋪老闆講述蜀王杜宇將米酒傾於味江中與將士共飲的傳說。
幾人看看時辰到了中午,吃罷午飯便向山上行去。
青城後山宮觀和香火雖較前山少了許多,但景緻清幽潔淨更勝一籌。
沿山道而行,只見山花爛漫,飛瀑流泉不絕;峭壁懸巖,天光雲影一線。
幾人一路遊玩,時見棧道逶迤曲折不見頭尾,時見群山環抱,綠草如茵,真是處處有美景。趙圓珠愛戀山中景緻,也不坐轎,只是慢慢步行沿路觀賞。
幾人下山行至五龍溝時,但見溝中山花爛漫便徘徊流連其間,不覺忘路之遠近,時辰之早晚。
張如晦抬頭看天,見天色黯淡下來,便對趙圓珠道:“小姐,山中夜間清涼,亦怕有野獸出沒,我們還是加快步伐趕回山下味江寨為佳。”
趙圓珠看看天色道:“從京都不遠千里來此,必定要飽覽景緻而歸,不然就如潔白珠玉有瑕疵一般,難免遺憾。我想在附近找一家山野人家留宿,聽聽山泉看看山月,於松風中撫琴一曲。”
張如晦轉身向張青峰暗暗擺手。
趙圓珠又道:“有師兄與張公子在旁邊,就是有猛獸,想來也無妨。”轉頭向張青峰嫣然一笑。
張青峰見她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不覺心間一軟,說道:“下面不遠處是龍隱峽棧道,其盡頭不遠處有一家小小的客棧。客棧老闆時常到前山宮觀聽師兄講道,故與我相熟,我們可以在那裡留宿。”
趙圓珠朝張如晦調皮地笑了笑,張如晦只得苦笑默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