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下了一夜,包括左重在內的所有軍統特務也熬了整晚,眾人守在土溝旁,保護剛剛發現的足跡。

半夜時分,雨水險些衝破排水渠流進土溝,幸虧發現的及時,特務們冒雨進行疏通,這才沒有讓僅有的線索消失。

天亮後,更多技術人員和裝置到場,足跡提取工作啟動。

民國對於足跡的現代鑑定研究始於1932年,當時司法部在滬上建立了法醫研究所,這是國府最為權威的法醫鑑定機構和法醫學研究機構。

以法醫研究所的研究成果為基礎,軍統技術部門透過實戰,早就熟練掌握了足跡檢驗技術。

技術人員到達現場的第一時間,首先在土溝兩側打下木樁,防止溝壁坍塌破壞物證,然後又利用柴油發電機、鎢絲燈徹底照亮土溝。

準備工作就緒,兩個小特務慢慢下到溝中,拿著繩索、測量尺、相機開始拍照、勘測。

經過初步勘察,現場共發現了十一對分屬不同人員的足跡,其中大部分足跡儲存狀態較差,只有三對腳印較為清晰。

“發現足跡位置,嫌疑人甲,足跡長度27.3公分,寬度10.4公分,深度0.8公分,步幅約85公分。”

“嫌疑人乙,足跡長度25.6公分,寬度9.2公分,深度約1.2公分,步幅80公分。”

“嫌疑人丙,足跡長度28.5公分,寬度11.0公分,深度約0.6公分,步幅85公分。”

兩個小特務一邊勘查,一邊對土溝上方大聲通報情況,記錄人員手中的鋼筆飛快記錄,同時繪製示意圖。

這一步結束,勘查工作進入下一流程,專業的環境勘測人員攜帶溼度計,溫度計跳進土溝,圍繞現場的環境因素展開測量。

不同的環境條件會影響足跡的形態和可辨識度,因此要對現場的氣溫、土壤溼度進行分析,以評估足跡儲存的時效和變形情況。

上述工作全部做完,透過一番計算和比對,宋明浩拿著報告找到左重,彙報了足跡鑑定結果。

“副座,嫌疑人甲的鞋底有淺浮雕紋路,圖案為交叉條紋,呈現明顯的單一模式,鞋底磨損較為均勻,表明該鞋已使用一段時間,但未到達極端磨損程度。”

“根據足長推測,對方的身高約178182公分,根據足跡深度與腳寬推測,體重7585公斤,步伐較為勻稱,行走速度正常。”

宋明浩將報告裡的內容讀了出來,左重有些詫異。

氣象站被炸燬,得利最大的是日本人,從這個思路往下推導,兇手應該是日本情報人員。

但上面這個嫌疑人,哪怕在西方也算得上彪形大漢,在日本更是難得一見。

先不說日本情報機關有沒有這種壯漢,就是有,這樣的人也不該成為秘密行動人員,因為太過顯眼,很容易被目擊者記住。

左重思考期間,宋明浩繼續彙報乙和丙的情況,跟甲差不多,這兩個嫌疑人同樣比普通人高大不少。

乙的身高約175180公分,體重7080公斤。

丙身高180185公分,體重8595公斤。

宋明浩說完合上報告,問出了心中疑惑:“副座,從身高體重上看,嫌疑人似乎都很強壯,應該不難找到目擊者,但咱們為什麼沒發現?”

是啊,為什麼沒發現呢,左重微微頷首,目光看向東北方向,片刻後突然回頭問道。

“老宋,這裡在氣象站的東北方對吧?”

“是的,副座。”

“那就是說,氣象站和土溝都在嘉陵江的西南方向,而且土溝位於氣象站和嘉陵江中間。”左重語氣肯定道:“看來咱們之前的推測是對的,嫌疑人確實是透過水路前往的氣象站。”

宋明浩知道左重這句話的意思,嘉陵江、土溝、氣象站處在同一條線上,這必然不是巧合,他在腦海裡大致勾勒出了兇手的行動路線。

兇手在江邊登陸,隱蔽蹤跡一路疾行到土溝潛伏,等到天黑靠近氣象站,完成任務後再原路返回登船離開。

想完,宋明浩給出了自己的意見:“副座,現在就看春陽那邊的調查了,這麼多壯漢不可能沒人注意。

就算嫌疑人吃住在船上,但總要採購物資或者加油添煤,而且江面的巡查這麼頻繁,定然有人見過他們。”

這話倒是沒錯,不管嫌疑人是從外地而來,還是從山城出發前往氣象站,只要是乘船,途中肯定會遇到檢查,在撈油水方面,國府這幫人絕對稱得上兢兢業業。

左重琢磨片刻,朝著小特務喊了一聲:“將足跡檢驗結果通報給鄔處長,告訴他,如果沒有發現就擴大調查範圍。”

山城,哥老會文仁堂總堂(899節)。

鄔春陽與文仁堂掌旗孫仁義有一搭沒一搭的說著話,此人與軍統合作多年,算是軍統的外圍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