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晃而過,轉眼間就到了1937年7月下旬,中日之間的局勢風起雲湧,令人目不暇接。

7月12日,關東軍獨立混成第11旅團從古北口出發,齊裝滿員的向平津地區方向快速靠攏。

同日,華北區向調查統計局總部彙報,所謂的中國駐屯軍新任司令官香月清司到達津門。

7月13日,關東軍混成第一旅團從公主嶺直插華北,駐朝鮮軍的第20師團也到達預定地域。

至此,日本人的狼子野心已展露無疑,他們就是要徹底的吞併華北,甚至侵略整個民國。

時局頗為緊張,

金陵方面一日三驚。

某人通電華北將領,表示中央決心施行抗戰,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以保持國家之人格。

國軍將採取措施,編組第一線戰鬥部隊100個師,預備部隊80個師,後備兵員100萬人。

7月16日日軍基本對平津完成包圍,連兩國民間都明白,一場你死我活的戰鬥在所難免。

可在國府方面擬定的作戰命令中,只派出了第一三二師的一部固守北平城,阻擊日本人。

其餘所部協同第三十七師進攻豐臺、通縣之敵,卻沒有給出任何明確的戰鬥目標和計劃。

如此安排,

堪稱兒戲。

日軍混成旅團有本部、獨立步兵大隊、炮兵隊、工兵隊、通訊隊構成,總兵力約五千人。

步兵師團就更不用說了,有著自己的重炮和機械化部隊,戰鬥力在亞洲地區是首屈一指。

那果軍參戰的幾個師呢,紙面人數倒是不少,每個師一萬五千人左右,可都多是輕步兵。

且不說人員素質上的差距,光是兩軍在火炮以及輕重機槍的數量比較,便讓人無比絕望。

這個情況,國府的大員們知道嗎,當然知道,只是為了不引起恐慌不願意宣諸於世罷了。

7月17日上午,

盧山。

一個由竹木搭成的高臺上,左重身穿上校軍服手扶腰間配槍,警惕的打量著高臺的四周。

在他前面,某人站在麥克風前一手叉腰,一手在空中無意識揮舞,發出聲嘶力竭的嘶吼。

“我常覺得,我們應付國難,首先要認識自己國家的地位,我們是弱國,對此要誠實估計。

國家之前為進行建設,需要和平,過去數年中餘不惜委曲忍痛,對外保持和平便是此理。

餘曾說過,和平未到根本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

但如今到了最後關頭,再沒有妥協的機會,放棄領土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此番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愛國責任。

我們唯抱定犧牲到底的決心才能博得最後的勝利,妄想苟安只會陷民族於萬劫不復之地。”

“譁~譁~譁~”

某人講到最後,臺下的黨國群賢們紛紛舉手鼓掌,至於心裡是不是真的贊同,那不重要。

他們今天都是演員,這場戲必須唱給全國百姓看,必須唱給全體果軍將士看,這才重要。

至於為何不早點做好戰爭的準備,為何要執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國府上下絕口不談。

左重默默地看著眼前這激昂且荒誕的一幕,目光不自覺的瞄到了某人身後柱子上的對聯。

養天地正氣,

法古今完人。

完人,確實是完人,他心中冷冷一笑,隨即不再理會這出精彩大戲,專心執行保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