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8.僧道難題,只平衡是不夠的(第2/2頁)
章節報錯
順治帝追問道:“那你覺得什麼辦法處理此事才是最合適的?”
“皇上,朝堂之上賢能眾多,這種舉足輕重的大事哪裡輪得到臣來置喙,臣還是不說了罷?也免得貽笑大方。若是有人再給我扣上一個‘妖言惑亂,妨害視聽’的罪名,臣可擔不起。”陳潁故意露怯,做出一副擔心出醜的樣子。
順治帝道:“朕讓你說的,那個敢笑你,你有辦法只管說便是,朕身為一國之君,自有決斷,豈會被你的幾句話左右。”
“臣遵命。”陳潁拱手道,“其實臣的辦法是跟兩位殿下學的,方才大殿下說要懲治那些蠱惑百姓的僧尼,臣很贊同,不光是和尚尼姑,還有道士道姑,這些方外之人一向不尊朝廷律法,絕不能姑息放任,必須要用律法管束他們。”
“大殿下所說的用法典治理他們,這是根本,但不能太過極端,正如二殿下所說,並非所有僧人都是壞的,佛教的思想也很有益於教化百姓,所以要考慮現實情況,改變懲治的程度和範圍。臣覺得將兩位殿下所說的結合起來,便是解決此事的辦法。”
順治帝依然不滿意,又道:“你再詳細說說,要怎樣施為?”
“皇上,僧道不用繳丁口稅,不用服徭役,甚至很多時候犯了律法官府也不知該如何界定罪行,這種優厚的特殊待遇,必然會滋生出很多陰暗,據臣所知,因為寺廟土地不用納稅,有很多寺廟大肆收購周邊土地,然後租給農戶耕種,所得皆是他們,官府一分賦稅也收不到。”
聽到此處,順治帝已是面沉如水。
歷來王朝多敗亡於土地兼併,所以只要是當皇帝的,沒有那個不提防土地兼併的。
陳潁繼續道:“不止是賦稅和土地存在問題,官府對這些出家之人的管理近乎於無,許多犯了罪的人都剃度出家遁入空門,躲避刑罰,那些寺廟簡直就成了法外之地。”
“想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只維持佛道之間的平衡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將僧道之流錄入戶籍,查明身份,確定沒有問題後由官府統一發放文牒,不光要徵收賦稅,還有進行考核,考核不透過的便不能繼續坐出家人,強制還俗。
除了人,對寺廟道觀也要加上許多限制,規定一所寺廟所能佔有的土地面積;規定一個區域能存在的廟、觀數量,以防寺廟道觀氾濫。”
將大致的框架講完之後,陳潁向順治帝說道:
“皇上,臣能想到的只有這些,僅僅是一些簡單的想法框架,具體有沒有用,要如何落實做到,恕臣能力淺薄,皇上還是讓朝堂諸公集思廣益罷。”
順治帝笑道:“你不必自謙,能想到這些,著實讓朕震驚,滿朝文武無一人能說出其中一二,你足以自傲了。”
“臣不敢擅專,都是受了兩位殿下的啟發,再加上臣從老道長那裡得知的一些見解,才平湊出了這樣一個粗淺的框架。”
“哦,你能聯絡上那位仙長?”順治帝有些激動地問道。
陳潁搖頭道:“老道長除掉妖僧後便離開了,臣也不知其去向。”
順治帝有些失望,但並未再多問什麼,好像道人的離去對他而言,僅僅是有些遺憾罷了。
“陳潁,朕記得你曾說過,朕的一盤菜,一棵樹,便能讓許多百姓從中賺到銀錢,只要那些個權貴保持奢華用度,便能讓百姓豐足,朕可有記錯?”
“回皇上,並未記錯,臣的確說過此話。”
陳潁心道:看來大觀園馬上就要動工了,只是不知,沒了賈赦一房出力,沒了林家的遺產,這大觀園還能不能達到原著的規模。
“你可能保證這話是真的?”
陳潁暗罵順治帝不要臉,明明是他自己要想算計那些權貴,卻讓他做保證。
“臣敢保證這些話是正確的,但百姓能否真正受益,還是要看其中的監管是否到位。”
順治帝點了點頭,沒有說什麼,但陳潁知道,他已經下定決心,要動那些權貴埋在地下的銀冬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