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神奇的易容化妝之術(第1/2頁)
章節報錯
陳沁寫給黛玉等人的書信在中秋第二日一早便由快船往南邊兒送去了,當然還有陳潁的信,也一併送去。
黛玉在讀了《水調歌頭》後,很是哭了一場,哭完之後心裡平靜舒暢,種種愁思都煙消雲散,她感受到了詞中的那份情感,那一份不帶悲傷後憂愁的思念,還有陳潁的美好祝願。黛玉走到窗邊,抬頭看向夜空中皎潔的明月,在心裡反覆念著那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等《水調歌頭》傳到揚州時,林如海品讀後讚歎不已,心想著黛玉要是見了肯定會十分高興,便欣然回府想讓黛玉也看看這首曠世佳作。結果回府後才得知黛玉比他還早兩日知曉。
黛玉讀了《水調歌頭》便就想著讓爹爹也看看陳潁的文采,但林如海公務繁忙,這兩日一直沒有回府,自然就錯過了。
當黛玉歡喜地拿出隨書信一起寄來的《水調歌頭》手稿給他看時,林如海心裡一陣泛酸,暗道陳潁這小子不地道,只惦記著他的女兒,作了如此好詞也不想著送來給他看看。
心中不平的林如海看著那份陳潁的手稿,吐槽著陳潁字跡太差,火候不夠,這樣的字配不上這首好詞。又批判陳潁不用心,將酒灑在了紙上,墨跡的暈開了。
黛玉此時卻是紅著臉低下了頭,那暈開墨跡的可不是什麼酒,而是她的淚珠兒。
陳潁信中敘了些家常,提到了自己接下來要去遊學的打算,還提到讓黛玉依然去蘇州。
倒不是陳潁狠心,不讓人家父女團圓,而是此刻的揚州的局勢風譎雲詭,平靜的表象下可能處處都暗藏著危險。
李守義作為欽差要清查白蓮教一事,牽連甚廣,陳潁覺得林如海肯定不會錯過時機,必然要趁著揚州諸多官員惶恐、擔憂之時大力推行他的鹽法改革。黛玉留在揚州不但難以見到林如海的面,還隨時有可能面臨危險,那些鹽商若是被逼急了,可不會跟林如海講什麼“禍不及妻兒”的原則。
林如海雖然不捨,但還是理智地讓黛玉和孫老一同前往蘇州,遠離揚州這個是非場。
黛玉告別了林如海,不捨地登船離去。進到船艙後,黛玉忍不住大哭,方才她不想讓爹爹擔憂,一直忍著心中的不捨和擔憂,不讓眼淚湧出來,此刻卻是再也忍不住了。
雖然陳潁在信中沒有表露出揚州局勢的危急,只說是讓她去蘇州守孝,免得林如海分心於她,影響公務。但聰慧的黛玉還是有所察覺,她心中無比擔心爹爹的安危,但也知道自己去蘇州才是最好的選擇,留在揚州不但什麼都做不了還會拖累爹爹。
黛玉心中默默祈禱著,希望爹爹能平安順遂。
陳潁也祈禱自己接下來能見到一些有思想、有覺悟、敢於發出自己聲音的人。
應天府書院的學子們都秉承著謹言慎行,專心讀書做學問的原則,他們身為官學學子,在涉及皇權和國事是有所避諱無可厚非,或許太過了些,以至於都不敢當著博士、教習的面說一句“民貴君輕”。但他們並沒有錯,錯的是這個時代,人們對於皇權的敬畏早已根深蒂固。
這些學子或許是一個合格的讀書人,將來也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官場中人,但他們不是陳潁要找的人,他們身上屬於這個時代的束縛太多了,多到他們找不到自我,無法成為一個革命者。
當祝澤泉帶著陳潁出現在明倫堂時,所有學子都為之驚訝、歡呼,這可是作出了《賣炭翁》,《水調歌頭》等諸多名作,大名鼎鼎的陳潁,現在就活生生的出現在他們眼前。而且大名鼎鼎的“潁公子”居然真是個十歲孩子,簡直震撼了他們的三觀。
這些學子激動不已,問東問西就差拿個本本登記了,你們是來搞人口普查的嗎。
面對這些學子的熱情,陳潁是真的不想理會,但是看在祝老爺子的面子上,只得一一應付,回答了他們一些在合理範圍之內的問題,至於那些不合理的問題,有祝老爺子在他們也不敢說出來。
帶著陳潁亮了個像之後,祝澤泉宣佈陳潁今後也跟他們一樣,是一名應天書院的學生,會在書院裡讀書學習。
眾人再次激動起來,陳潁居然要成為他們的同窗,這豈不是可以吹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