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會尾聲,陳潁向席間各個家族之人道出方彥華是為賑災之事而來,想要尋他們出一份力。

在場的各家長者瞬間就想到了前些時日陳潁將那寶貴的蜂窩煤秘方於聽風閣公佈,並作了一篇《賣炭翁》。

當時他們還當真以為陳潁是得了先祖託夢,要以此救濟百姓。

此時才明白,原來是這位方大人盯上了蜂窩煤,此番攜了朝廷大義,要以賑災之名巧取豪奪。

還要他們也出錢資助,眾人自是不願意的,偏偏又不能拒絕,不然名聲就臭了。

不過看樣子這方彥華還不知陳潁已經將蜂窩煤方子公佈於世的訊息,那可有樂子看了。

陳潁看向方彥華道:“方大人,你來詳細說一說罷。”

方彥華此時真的是心花怒放,恨不得把陳潁這個小福星寫進族譜了。本來他還在考慮該怎麼向這些世家名士們開口,陳潁卻主動替他開啟了局面。

方彥華按捺住心中的激動,開口道:

“本官此番南下,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尋到足夠多的助力來賑災,讓北地那些遭災的百姓能有一個暖和的住所,有一口熱乎的飯食,讓他們能捱過這場天災。”

陳潁問道:“不知方大人可有什麼詳細具體的方案嗎?不然大家有心出力,卻沒有好的執行方案,豈不是無頭蒼蠅一樣四處亂撞。”

席間眾人紛紛附和,表示得拿出一個具體的方案來。

不少人猜到了陳潁是在給方彥華挖坑,可是究竟是怎樣的坑卻令人費解,只能靜觀之。

方彥華笑道:“諸位放心便是,本官南下之前,朝堂諸公已經議過此事了。

此番南下首要目的便是雲字號的蜂窩煤,此物用來應對雪災頗有神效,經過庭議,朝廷決定徵取雲字號的蜂窩煤製作方子。

方某在此要多謝陳公子仁義,答允相助於放某賑災,救濟受災百姓。當今聖上在庭議時也開了金口,只要雲字號獻出蜂窩煤方子賑災,聖上便親自寫一副‘國之義商’的牌匾賜之。待回京後方某也會竭力在聖上面前為陳公子爭取更多的賞賜。”

“國之義商”?在場的除了那些沒什麼底蘊見識的小家族有些激動外,各家長者都在心裡對這所謂賞賜嗤之以鼻。

一般商戶得這樣一個名號,平時那些官員也會禮待三分,看起來像是護身符一樣,實則到了涉及利益時,那些官員根本不會在意這麼個形式主義的名號,該宰了吃肉就不會只是蹭蹭。

而且像是他們這樣的家族,尤其是潁川陳氏這樣的大家族,不談底蘊,只一個養正公就足以讓地方官員麗景有加,有沒有“國之義商”的名號都一樣,連“雞肋”都算不上。

隆康朝時,鹽商鄭啟榮倒是花了大筆銀錢行善行義,後來又出錢出人襄助朝廷解決水患,得了隆康帝賜了“國之義商”之匾。

這名號雖然對那些官員沒甚麼作用,但是對其他鹽商還有市井百姓有奇效,再怎麼說這也是皇恩,鄭啟榮能成了八大鹽商之首,還穩穩地坐了數年,“國之義商”的名號功不可沒。

“方大人,不知太上皇賜下的‘國之義商’與今上賜下的相較,哪個要更尊貴?”

不待陳潁開口,一個身著藍色冬衫,頭髮半是花白的富態老者開口問道。

陳潁看了一眼,老者名鄭愷,是潁川鄭家的老太爺,鄭家現任家主的父親。早已投效陳家,向來以陳家為尊。

其還有一個隱秘少有人知的身份,便是如今揚州八大鹽商之首的鄭啟榮的族弟。

所以他會站出來問方彥華父子皇帝賞賜的“國之義商”孰尊孰卑。實為了告知陳潁,鄭家絕無僭越之心。

陳潁衝他笑了笑,示意他不必擔心。

方彥華被問住了,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才好,場面變得尷尬起來。

以臣子之身評較君上尊卑,實有些大逆不道,不管怎麼說都不太好。

內心糾結了好一會兒,方彥華才作出抉擇,開口道:

“太上皇與聖上皆是君,但又有‘父為子綱’,自然是以太上皇他老人家為尊。”

鄭愷又問道:“按照方大人此言,太上皇的賞賜更尊貴,豈不是說那些被太上皇老人家賞賜為‘國之義商’要比潁公子更尊貴?”

方彥華一下意識到問題所在了,那些商戶就算有“國之義商”的名號,也是不及陳潁的身份的,若是聖上賞賜反而讓陳潁的地位降低了,那豈不是整個朝廷的笑話。

方彥華有些尷尬地扯了扯嘴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