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低調的登基稱帝(第2/2頁)
章節報錯
單憑李癢那點人,自然掀不起什麼大浪,為了擴充實力,李癢在西海召集周圍的氐、羌諸部,成立了一個所謂的討逆同盟,參加這個臨時聯合的成員,是被趙廣打得哭爹叫孃的諸胡殘部。
羌人姚弋伯、姚弋仲帶著燒當羌從高原上殺來,自從西海失去後,他們不得已退到了黃河源頭的高山草甸一帶,日子過得艱苦異常。
氐人酋帥蒲懷歸帶著兒子蒲洪也參加了這次聯盟,蒲懷歸倒不是和趙廣有多大的怨仇,而是李癢和蒲氏都是氐人,同宗同源要是不出兵說不過去。
在西北方向的靈州一帶,齊萬年這個氐人流寇也聞到了血腥之氣,立即祭起大旗,號令起靈州一帶被漢軍打散的禿髮鮮卑、河西鮮卑、氐羌、匈奴諸胡,一時間,以靈州為中心,響應齊萬年起兵的隊伍聲勢浩大。
面對西部邊境的嚴峻形勢,趙廣已經無暇舉行盛大的登基典禮,要是西部邊城一個個淪陷,那對於漢國來說,就是滅頂之災。
強大是相對的。
大漢的周圍,俱是諸胡,盟友一個也沒有。
晉國、吳國兩個漢人政權,還是拖後腿的角色,依照趙廣的判斷,晉、吳兩國朝堂上,此時估計已經在討論,如何趁著漢國皇帝更迭的有利時機,出兵伐漢收復失地了。
漢貞觀四年,六月十六日。
趙廣在這一日,接受了百官的朝賀,在長安未央宮登基稱帝,相比其它人當皇帝時的轟動,趙廣這個皇帝低調得不能再低調。
四周皆是外敵,國內還有動盪,於趙廣來說,真正掃平外虜,平定天下之時,才是他大慶的時候。
國號沒有變,依舊為漢,這是趙廣的意思。
其實,擁立的群臣對國號也議了多次,漢這個國號是前朝的,繼續用似乎不適合,畢竟,趙廣不姓劉,而是姓趙。
對改國號這件事,趙廣沒有采納。在他看來,漢這個詞已經不只是一個朝代的名稱,而是代表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這個民族。
漢人,漢族,強盛如斯。
新皇登基,國號不改,年號再不改說不過去,在剛剛被提拔為少府詹事的張賓提議下,改貞觀為大業,其的出處來自《易經·繫辭上》,即“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朝堂方面,漢國諸臣、將領本來就是趙廣一手提拔,自然不用多作變動,一切以穩定為主,要清除的,只是一小部分跟著費氏的死忠和投機份子。
至於後宮,也沒什麼複雜的。
趙廣眼下真正有肌膚之親的,也就三個女人,張星彩為皇后,諸葛婉、胡芳為東、西兩宮的嬪妃,莫說與司馬炎相比,就是與朝中的一些大臣相比,趙廣都顯得寒酸。
張星彩為人霸氣又堅定,在趙廣不在的情況下,能夠臨朝稱制,代理主持朝政,相比之下,諸葛婉的性子顯然無法勝任皇后。
張星彩本不欲為後,畢竟她的身份特殊,趙廣對此並不以為然。
皇后德行虧不虧,不是閒雜人等說了算,而是他趙廣說了算,確切的說,是趙廣的兄弟說了算,在這一點上,趙廣絕對相信自己的兄弟。
親身經歷,總比道聽途說要可信的多。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