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低調的登基稱帝(第1/2頁)
章節報錯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蜀漢覆亡之前,姜維就是大將軍,在這個職位上,姜維幾起幾落,前後長達二十年之久。
不過,與軍政一手掌控的諸葛亮、趙廣不同,姜維的大將軍名不符實,朝堂方面由蔣琬、費禕、董允、陳祇、黃皓等人說了算,軍隊方面,姜維就算是權力最大的那幾年,也沒有完全掌握蜀漢的全部軍隊。
為了實現諸葛亮北伐中原,恢復漢室的遺志,姜維十一次北伐,其中有勝有敗,最接近勝利的一次就是狄道大捷,但正當姜維要兵進關中時,劉禪卻聽信讒言,害怕姜維坐大一紙詔令下來,蜀軍只能大勝無功而返。
為將者的無奈和悲涼,在姜維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
有志不能伸,有才不得展,這背後的冷暖辛酸,非經歷者不能知曉。
歷史上,姜維一生忠義無雙,為蜀漢戰至最後一息,就算無奈投降,也在暗中謀劃遊說鍾會自立,可惜的是結果不如人意,姜維被亂兵所殺,連膽子都被人剖出來,其狀之慘,無人可及。
相比之下,劉禪這個無能懦弱的荒唐皇帝卻是結局甚好,到了洛陽之後,還有心思暢談:此間樂,不思蜀。這個小名叫阿斗的懦夫,最合適的崗位不是皇帝,而是廚子,或者是美食評論員。
前方吃緊,後方緊吃。
蜀軍在矢志北伐,劉禪一群人在享樂,這國家能強盛才怪。
相比來說,趙廣的權力要比姜維大的多,從沓中孤軍斷後起步,一路血戰一路搏殺,趙廣沒有依靠過蜀漢朝堂什麼,他也沒指望劉禪能給予什麼幫助。
——
姜維對大漢作出的貢獻有目共睹,他的話對羅憲、李遺、李球、黃崇、馬融、諸葛尚等蜀漢系官員、將領影響甚大。
實際上,對趙廣登基稱帝有不同意見的,也主要是原蜀國的官員,他們心中多多少少還念想著曾經的那個季漢。
“誰能讓大漢強大起來,誰能讓漢人不受胡虜欺凌,誰能勒馬陰山、燕然立碑,誰就是大漢的皇帝。”
而在淡出朝堂之後,從第三者的角度來看待蜀漢至新漢的這一段歷史,姜維終於看清楚了:唯有能者,方能居其位。若是無能之輩,一旦為皇,只能損兵折將,只能誤國害民,只能讓前線作戰的將士流血又流汗。
身為武將,姜維對趙廣統兵征戰的戰績高度肯定,孤軍出關中,建都長安城,收復洛陽城,冀州破胡虜,這些輝煌的戰績,讓姜維每每談及,都恨不得化身漢軍一將,撕殺於趙廣的將旗之下,甘做陣前一陷阱小卒。
這朝代變了。
誰能讓國家強大起來,誰就是皇帝,相反,愚昧的守著昭烈帝劉備的血脈,讓一個德能皆不配位的人在朝堂上惑亂朝綱,將整個國家帶入不覆境地,那才是不忠不義的行徑。
至於以後的朝代,是漢,還是其他,姜維已經不再關心。
他現在最大的快樂,就是柱著柺杖,順著兒時的那條山道,尋覓童年和少時的那份記憶,曾經的玩伴,一個個都去了,姜維一邊回憶,一邊微笑,他過一段時間,也要去該去的地方了。
——
黃崇帶著姜維最後的囑託返回長安,為趙廣登基鋪平了道路,姜維之後,羅憲、傅僉兩個掌握兵權的漢國大將也表達了擁立趙廣的願望。
羅憲久鎮永安,當時就是被黃皓排擠出成都的,對劉禪一系殊無好感,如今趙廣挾連勝的功績,又有眾多將領、官員的擁戴,羅憲覺得這樣水到渠成的交接也是不錯。傅僉與趙廣交情莫逆,在趙廣任大將軍期間又屢屢被重用,自不可能有反對的意見。
真正指責和反對趙廣的,只是一些不上臺面的小魚小蝦。
比如在天水郡西海一帶的氐胡李癢所部,在得知了二哥李流被殺之後,狂怒之下立即召集本部族兵,向漢國邊境發起了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