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就是一面濾鏡。

有時照出的是真實,有時照出的是虛假。

決定真與假的,最後還是人心。

晉國朝堂上,司馬炎召集眾臣議事之時,決定要寬宏相待,讓天下人看到司馬氏仁君的形象,這一決策真要施行起來,效果還是相當不錯的。

最起碼,從士族大戶對晉、漢兩邊的印象來看,司馬炎的風評也要比趙廣好的多。

山濤的使團出了開封之後,即分成二隊,一隊跟著山濤,向偃師、洛陽方向而去,另一隊則跟著王戎,轉向了許昌方向。

竹林七賢的名望,讓山濤出使多了一層保護膜,沒有特殊的情況,哪一方的君主也不會無緣無故,將山濤怎麼樣?

但這一次前往同是晉國的洛陽,山濤卻感到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肅殺。

從脾氣性格角度來論,司馬炎確實是一個好人。

他施政寬仁,不是特別觸怒於他,不會胡亂殺人,這一點,比其伯父司馬師,父親司馬昭都要好太多。

但從皇帝的履職能力來論,司馬炎又不算出眾,頂多算是中上,再客觀一點的話,就是平庸中有幾朵小浪花。

歷史上的伐吳統一天下,也是由於羊祜、杜預等人一力推動,司馬炎猶豫再三,最後才始無可無不可的同意。

皇帝個性過於寬宏,最大的問題就是控制不住局面。

也就是說底下的人會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辦事,反正做錯了也沒什麼,頂多被司馬炎說上幾句,嚴重一點也是罷官而已,只要等司馬炎過了氣頭上,就可以再官復原職。

現成的例子就在面前,比如賈充和荀勖。

竹林七賢之中,有品行高潔之士,有盜世虛名之徒。

山濤無疑是前者,而王戎雖然也在七賢之中,但卻只能算後者。

相比不識軍務的山濤,王戎是知兵之人,在伐蜀、伐吳的戰事中,這位仁兄也是一個方面軍的大將,特別是在平定吳國時,王戎的表現比王渾還要優秀一些。

王戎此次前往洛陽,還有一項秘密的使命,如果羊祜真的有投降漢國的意思,司馬炎給王戎的詔書寫的很明確,他可以就近徵調晉軍,先斬後奏,立斬羊祜,奪回洛陽的兵權。

洛陽的周圍,晉軍主力從大的方面來講,共有二支。

一是杜預帶到河內郡的兵馬。

這支晉軍正沿著黃河北岸佈防,並在野王一帶與漢將魏容交鋒,在將領能力方面,杜預自不必說,但要對付羊祜,杜預肯定是指望不上的。

二是許昌方面的王渾兵馬。

王渾手底下將卒約有四萬餘眾,其中可以稱得上精兵的約有一半,由於魏吳、晉吳之間戰事不斷,這些淮揚將卒祖祖輩輩都是當兵的,不比就地徵召的郡兵,他們可以說是世代為兵,打仗經驗極是豐富。

淮揚兵也是晉國目前最為精銳的力量,羊祜之前在襄陽一帶徵募的兵卒雖然不差,但究其淵源和實力來說,還是比不上王渾、石苞所部。

可以說,晉國軍隊中,稍有職業兵的樣子的,就是淮揚兵。

高調在司馬炎跟前顯露了一把口才的王戎,一出開封就顯示出了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