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背後的大片人性陰暗客觀存在。一群成年人用先入為主做成陷阱,圍獵一個曾經熟悉的陌生人,無論觀眾還是主角,除了陷入如困獸般的絕望還能做什麼?孩子不過給大人提供了一個獵場,我們都選擇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末段的情緒高潮極具衝擊力,群體的狩獵把人的情緒打回現實:明槍易躲,流言難防。”

“前半部分懸念鋪設出色,後半部分情緒掌控直擊人心,點睛之筆的結局讓人想起《家宴》。儘管是已經被講過無數遍的故事,但從中依舊能看出謝飛導演不俗的表現和創新能力。所有角色的心理和行為都是如此真實可信,也因此更感可怕,觀影體驗如身臨其境般痛苦難熬。男主角的表演依舊上乘,堪稱金棕櫚的最有力競爭者。”

“全片攝影和剪輯沉靜而剋制,首尾極佳,導演將觀眾的情緒玩弄於鼓掌之間,怒火與淚水齊飛,最終卻鬱結成冰,刺骨入髓。穩定器的使用堪稱妙筆,謝飛導演並未炫技,而是將情緒跟畫面融合,多元化、多層次的情緒表達更具感染力。萬年的表演隱忍有力,冷峻震撼。”

第二天,戛納的場刊等主流媒體對《狩獵》給出了評價。

觀點極盡讚美,既是對謝飛導演重出江湖,寶刀不老的欽佩,也有對萬年演技的讚揚。國內媒體就更是驚喜,他們本來是奔著《聶隱娘》和《山河故人》來的,怎知《狩獵》彎道超車,反倒是成為了媒體的焦點。

《狩獵》這種通篇沉鬱壓抑無比,人性複雜,末尾靈光一現,展現出只鱗片爪創意的電影,簡直太對戛納跟歐洲觀眾的胃口了。

最終,《狩獵》的場刊評分為3.2,高於《山河故人》的2.8,暫居場刊評分第一位。

侯孝賢、賈科長等人也是接連對謝飛、萬年等人表示了祝賀,說老爺子再度拍出一部代表作,萬年也有了更加傑出的演技。

當然,如此微妙的全面誇獎之下,大家也會產生一些莫名奇妙的想法,金棕櫚似乎已經是囊中之物。

······

翌日,同樣是盧米埃爾廳。

要是扯關係的話,在場的幾人還真就挺親近。

賈科長是晉省人,謝飛是他的老師,侯孝賢的丈母孃是晉省人,萬年···跟寧皓挺熟,某種意義上算半個晉省人。

今日是《刺客聶隱娘》的首映式,場面同樣是盛大之極。

當年《臥虎藏龍》在戛納首映,讓鬼佬領略了一番反重力的中國武學。今日的觀眾,一半是衝著侯孝賢的名聲來,另一半,估計也是好奇,這部電影是否也有《臥虎藏龍》那般的神妙。

這種期待,一點都不靠譜。

賈科長曾經如此評價過:楊德昌描繪生活經驗,光影裡滿滿的溫馨和冰冷;王家韋生產時尚流行,電影如同時尚寫真般的美麗詩意;李銨則是大眾消費,展現觀眾沒看過的東西。

相比之下,侯孝賢則是獨樹一幟的詩意美學,美輪美奐的情調韻味。

《刺客聶隱娘》就是這種創作理念的完美體驗,從開頭,一個長鏡頭就讓觀眾進入了大唐的情境,彷彿古代就該是那個樣子。

然後,就崩了。

從美學韻味上來看,侯孝賢絕對跟張一謀是一個級別的,事實上,兩人也算舊識,侯孝賢還當過老謀子的監製。

最開始一場聶隱娘在道姑訓練下殺人於無形的戲份是黑白的,對比分明的粗糲畫質,讓人一秒穿越到中國20年代的神怪武俠片。

而後出現彩色畫面——如血殘陽中,一葉扁舟緩緩劃過,隨即蒼勁有力的血紅色片名題字“刺客聶隱娘”疊在了上面,正片開始。

全片色彩細膩多變,綠林中大光圈鏡頭下的舒琪格外美麗動人,殿堂裡大量紅黃暖色熾烈地鋪陳,重巒疊嶂、煙霧水氣的空鏡頭更是別有一番氣韻,如淡墨山水畫般充滿東方禪意。

缺點也很明顯,老謀子後期的大片是場面宏大莫名,人物蒼白無力。而《刺客聶隱娘》的缺點也差不多,人物極度的單一,以點帶面白描是很好,但角色無背景,對白不解釋,女主角舒琪通篇就兩段臺詞,還特麼是彎彎口音文言文,別說老外,萬年都聽不懂。

侯導著實是開創了空洞無物大片之後的另一個品類:不明覺厲文藝片。

眼看電影結束,萬年總算是鬆了口氣,再看下去,真得睡著。前幾天三個小時的《站臺》都沒這麼悶,跟風景宣傳片似的。

賈科長未來可以轉行拍紀錄片,侯孝賢,未來也能搞山水文化匯演嘛!

放映結束,記者和媒體不明覺厲,紛紛表示:我看不懂,但感覺很吊的樣子!

“我猜好多人看的時候都打瞌睡,但確實是很美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