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日票房1800萬,上映首周,《四大名捕》獲得票房亞軍的位置。

四天票房共收到8180萬,低於票房冠軍《畫皮2》兩千餘萬,略高於《熱點》的周票房,也成為真正威脅到《畫皮2》的影片。

陳嘉尚一直是這幾年內地非常成功的香港導演,2008年的《畫皮》收到2.3億,2011年的《畫壁》也有1.8億的票房收入。因此本片同樣有很大的票房野心,加上他以往的票房號召力,首周八千餘萬的票房並不讓人意外。

本片在排片場次上低於《畫皮2》三萬餘場,但是觀眾人數卻比《畫皮2》還要高。《四大名捕》的場均人數42人更是遠高於《畫皮2》的場均28人的上座率,《畫皮2》最終仍是憑藉3d場次相對較高的單場票價而勉強保持住票房冠軍的位置。不過照此態勢發展,周冠軍寶座拱手讓人已成定局。

《四大名捕》雖然號稱來自溫瑞安同名,不過從實際影片來看,陳嘉尚僅是借鑑了中的人物名字而已。更多像一部自由發揮的同人,而且人物設定更是大膽創新,朝向好萊塢的超能英雄方向拓展,幾位主人公除了武藝超群之外,人人都有些超能力。甚至被觀眾將之與《x戰警》及《神奇四俠》相互對應。

跳出原著未必是壞事,勇於革新也許會帶來更好的變化。不過電影真正的問題仍然在劇作上,人物的變革並不該意味著情節的簡單化。

原書《四大名捕》中有很多構思巧妙的懸案推理,電影版卻完全將之拋棄,非要弄出一個鬆散、簡單的案件。

從情節上很難對觀眾形成吸引力,角色則毫無魅力,扁平無趣。這也使得《四大名捕》在票房可喜的前提下,口碑則一塌糊塗。

“除了柳亦非在那裡裝嚴肅,其他人都拼命為了搞笑而搞笑啊...有鄧朝和鄭鍾基,註定是一部失敗的喜劇片!”

“柳亦非在江一豔的中和下也順眼了好多。就睡眠效果來說,絕對五星不解釋!!!不說看得是沒給錢的,就是買票進場也不會後悔,一個小時的劇情有三個小時的睡眠效果你還想怎樣?”

“陳嘉尚靠著《畫皮》毀了我廠花之後,還想用《四大名捕》毀了天仙嗎?”

“至於雞姑娘…我很想吐槽她的髮型,那詭異的麻花辮。同樣《看電影》上的評價也很樂,‘為炮灰陣營添磚加瓦’。雖然江一豔在這裡嘴巴好像小了不少,顏也不錯,還露了很多肉,但是她的角色也真的很莫名其妙!”

特別搞笑的一點是,豆瓣上顯示,喜歡《四大名捕》的還喜歡《大武當》、《新少林寺》、《蘇乞兒》、《錦衣衛》,敢情,你們水軍請的都是同一批啊?

這種高票房低口碑的現狀已經成為當前華語片的頑疾,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勢,長此以往,受損害的還是整個電影業。

同時,為了契合如今電影宇宙的發展熱點,陳嘉尚還在首集留下了一個大尾巴,也是為了續集打基礎,後兩部正蓄勢待發,三部曲的影片也希望能在內地院線撈到更多回報。

······

話說《熱點》於6日上映,前期上座率和《畫皮二》平分秋色,但是在《四大名捕》上映之後開始下跌,一直到月底,多家影院大幅減少了排片量。

靠著前期迅猛勢頭和後期的細水長流,等到25日,電影排片已經下降到了5%,此時票房為2.5億,作為一部偏向現實和文藝的電影,這個成績也很不錯了。

結束宣傳之後,于飛鴻就回家研究《長大》的劇本去了,電影預定十月份開機,她是自導自演,馬虎不得。

就目前的發展勢頭來看,于飛鴻已經是國內市場上最具號召力的女導演,什麼徐才女啊,黃藝啊,在她面前都是渣渣。

不過文藝女中年,呸,青年也沒什麼驕傲自滿,人家還是該怎麼過日子怎麼過日子,一點都不飄。不像徐才女,去年那部《親密敵人》撲的跟什麼似的,照樣敢吹自己是女導演裡頭最牛逼的。

要點臉,不行嗎?

至於電影收益,宣傳費基本已經透過廣告置換回本,最終票房中,公司大概能拿到八千萬,去掉成本,大概賺了六千萬有餘。

跟《泰囧》那樣的沒法比,但是也不賴,畢竟是文藝片。

在《熱點》之前,純粹文藝電影的天花板大概是年初的《桃姐》,靠著威尼斯影后的名頭,在三月份拿下了過億的票房。

此時,《熱點》已經穩坐國產文藝片票房冠軍寶座,給諸位文藝片導演展示了一下,什麼叫人文關懷和商業模式結合的範例。

至此,圈內對於公司的重視程度又提升了一級,以小博大是人家的《石頭》發明的,冰原犯罪是人家的《獵兇風河谷》開發的,接地氣的喜劇是人家的《人在囧途》整出來的,小成本科幻是人家的《升級》掏出來的。

今年,人家又給同行展示了一波,什麼叫能賺錢的文藝片,就問你服不服?

甭管同行服不服,反正二級市場服了,《消失的愛人》加上《熱點》,兩部電影給公司帶來了兩個大漲停,眼瞅著市值就要超越花藝。

人家也不樂意,趕緊開釋出會吹牛逼,把公司下半年的《太極》還有《1942》以及《神都龍王》都拿出來吹一波,這才穩定住股價。

而本來想回家專心當宅男學法語的萬年,卻被寧皓拉了起來,兩人跟黃博踏上了一場驚險刺激的一路向西之旅。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