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院子閒話(第2/2頁)
章節報錯
不過陳風華觀察得到,這運棉花的車,明顯比往前少多了。
畢竟少了六成的地,這得少收多少棉花?
一進院子,就看到陳元明和彭秀蘭正坐在小板凳上剝棉花桃子。
“今年地不是入了合作社了嗎?怎麼還有棉桃?”陳風華把買來的水果放下來,問道。
“這不是合作社那邊有幾塊地播的晚了些,棉桃結的也晚,被早霜一打,就沒開,我們又沒事,就趁打杆前,擼了些棉桃回來剝一剝,消磨一下時間。”
彭秀蘭已經去熱飯了,陳元明嘆口氣,說道:
“好不容易掙了四五年的錢,現在又不成了——”
陳風華自然知道父親說的意思。
從現在數四五年前,拾棉花還主要是人工。每年九月,各家各戶,甚至兵團的連隊,都會開始搶人大作戰——搶那些坐火車過來拾棉花的人。
畢竟一個縣就百萬畝棉花,這得多少人拾?
那個時候,還出現了很多中介——專門幫人介紹拾花工,賺介紹費的同時,還從拾花工那裡抽成,兩邊賺錢。
如果棉花價格好還行,但大多數時候,棉花價格四五塊一公斤,甚至三塊多一公斤的時候,種地連本都收不回來!
畢竟拾花工拾一公斤棉花,就要至少兩塊錢!
而一級棉花,某一年收購價才不到五塊錢!那是九月份的頭茬棉花!
等到十月下旬拾二茬花的時候,一公斤可能只有三塊,甚至兩塊錢!
但二茬花三茬花拾花費,就漲到了三塊甚至三塊五!
陳風華有一次和父親一起去賣棉花,在加工廠裡就到過一件事情。
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大爺賣棉花,因為品相不好,加工廠只給一公斤兩塊八的價格。
老人一聽就激動了,大聲嚷嚷著讓加一點兒:“我僱拾花工,一公斤得三塊五,你給我一公斤兩塊八,我連拾花費都賺不回來!哪怕我不要油錢,你至少不能讓我賠著賣棉花吧?”
但是,加價,是不可能的。
現在棉花加工廠都是私人的,誰會做賠本買賣?
最後,損失還是落在了農民的頭上。
這是一群最善良的群體,卻承受著最大的壓力——綏來縣是農業大縣,圍繞著農業,一系列的周邊產業都很繁榮。
賣化肥農藥的掙錢,做農產品加工的掙錢,賣種子薄膜的很掙錢,賣農機的也不少掙錢,最終,農民不掙錢——因為所有的這些,定價權都在別人手裡。
辛辛苦苦種出來東西,最後定價權還在別人手裡!
而且據說現在不少棉花加工廠的老闆已經串聯起來,收購棉花價格統一,這樣,才好賺農民的錢!
好在,四五年前,採棉機開始普及。
相比較而言,採棉機有不少的弊端。
首先種地鋪地膜的寬度要適應採棉機要求,這就得寬膜。
採棉的時候,通常是一遍過,最多兩遍。
所以需要提前給棉桃打催花劑,這樣能夠儘量讓棉花開放,以求一遍過(二遍收的通常還不夠機子錢)。但打了催花劑,棉花種子不飽滿,會輕很多。
採出來的棉花,需要專門的機器處理——所以一開始,並不是所有的加工廠收機採棉。
而且機採棉的質量很一般,雜質很多,畢竟是連葉子棉子一起捲進去再分理的,裡面會有很多殼和葉子。
所以價格也不會好。
而且採棉機一開始進來的時候,不知道是人為的原因還是機器的原因,嬌氣的很,很容易壞,甚至會燒著——連採在裡面的棉花一起燒!
但是,萬般不是,最終抵不過一條——採棉機採,便宜,一公斤只要一毛錢!
有了採棉機,種棉花的農民,才真正掙上了錢!
但現在,這地少了,收入,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