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街D巷C幢四號樓六層,這裡如今是小莫單獨租住的地方,來到太空堡壘居住學習已經一個多月了。

太空堡壘的居住面積,還有實用空間是非常大的,據說居住上限,數億人都沒有問題,但實際上,太空堡壘並沒有居住這麼多人。

大概幾千萬人還是有的,太空堡壘的形狀就像一顆星球,這是模仿星球的外形,球形的好處在於,透過旋轉自轉,可以讓太空堡壘上的人類。

有著和正常星球一樣的晝夜交替,擁有不低於人居星球的光照時間,甚至可以做到完全相等的生活狀態和習慣。

但太空堡壘並不是一顆真正的星球,需要龐大的人員,維持整顆太空堡壘的正常運轉。

他們所處的太空堡壘雖然只是中小型的,體形卻是非常的大,不過卻沒有真正的星球大,直徑為一萬二千星公里,除了太空堡壘表面可以住人,內部同樣有著巨大的空間,同樣能夠用來住人或者儲存資源。

據說在太空堡壘建造之初,有過兩種建造方案,一種是建造一個空心球體,還一種是建造出一個框架骨骼,然後填塞各種土壤物質,從而模仿一顆真正的星球體。

不過最終這兩種方案,都沒有得到徹底的執行,可能是遇見了難以執行的問題吧!

現如今的太空堡壘,建造方式借鑑了巨型戰艦的建造模式,但也有別於戰艦飛船的建造方法,畢竟形狀還是有很大區別和不同的。

一個立體球形,或者內部像車輪,有許多支撐的合金鋼柱,看來似乎是這樣,其實並不完全是。

因為太空堡壘模仿了星球的旋轉自轉,從而時刻可以獲得恆星光源的照射,產生類似自然星球的晝夜交替,保持足夠的光照時間。

但是風雲雷電,還有四季該如何實現呢?甚至山川地理河流花草樹木萬物呢?太空堡壘就需要,有類似於大氣層那樣的東西,來形成這一切。

要想形成大氣層,必須擁有足夠的星球引力重力,太空堡壘如果是空心的,那麼就不可能有足夠的引力和重力,如果引力和重力達不到要求。

那麼自然就不可能,完全模仿出完整的,星球自然迴圈交替現象,但如果建造成實心體,那麼這麼大的體積重量,以現在人類的文明科技,需要什麼樣的材料來支撐加固呢?畢竟這是一個隨時都旋轉自轉的球體。

有一種材料,可以完美的解決重力問題。

那就是重力金屬材料,雖然重力金屬不能和空間金屬材料相比,指的是價值上面,雖然沒有像空間金屬那麼昂貴,但是價值依然不菲。

建造一顆中小型的太空堡壘,所要消耗的重力金屬,恐怕不比一艘巨型飛船,少多少。

人類就是這樣一種充滿智慧的種族,懂得取捨和折中,這麼大一顆球體,似乎並不需要每個地方都住人,比如球體內部,一些人工建造的設施等等吧!

球體旋轉產生風雲雷電摩擦,加上光照水氣,形成雲雨滋養萬物,形成真正的大氣層,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呢?並不可能這麼簡單。

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大多經過成千上萬年的,自然條件衍變自我迴圈改造,這都不是人類可以輕易模仿的,人類可能用千萬年的時間,等待球體的自我完善改造嗎?

答案是,不可能有那麼多的時間,如果真的用掉這麼多時間,不知道人類已經,繁衍交替了多少代人了。

何況自然狀態下的星球,絕對不是靠簡單的模仿,就能出現合適的大氣層,要知道宇宙中同樣有不少星球,也擁有自己的大氣層。

只不過這種大氣層,並不適合人類生存,甚至無法繁衍生命,能夠達到繁衍生命程度的大氣層,需要的條件和機遇,都不是那麼簡單就可以形成。

沒有大氣層,那麼就不可能形成,自然星球的各種自然現象,還有四季交替,萬物迴圈。

所以重力金屬的應用,對人類來說,也算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吧!至少太空堡壘擁有了,類似於星球的大氣層,但是各方面原因,導致這個大氣層無法達成自然星球的,那種完美的調節自然狀態。

就像太空堡壘一樣,人造星球產生的自然就是人造大氣,那麼一切都跟自然不搭邊,什麼都變成了不自然的東西,雖然像但並不是真正的自然迴圈,還有自然現象。

但也並非一無是處,透過人類的自我調節改進,許多的功能和自然現象,還是能夠做到實現的,比如下雨,就可以人工降雨。

這樣就可以調節太空堡壘,環境的溫度溼度。總而言之一切都變的似是而非,總有著不倫不類的感覺,據說太空堡壘,就是現在仍然處於不斷修繕改進之中的狀態。

畢竟自然星球無數年的衍化改變,不可能輕易就讓人類所模仿掌握成功,但這種嘗試的精神和決心,仍然是值得讓所有人敬仰敬佩的。

大氣層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能夠讓太空堡壘人造的湖泊海洋,不被恆星光照過熱的溫度,給完全蒸發散失到宇宙星空去。

就像一個透明的大罩子,讓水源這種珍貴的自然資源,不準流失到星空中去,當然這裡面也有著自旋和重力引力的部分功勞。

這一切看起來簡單,實際上光是建造球體之前,人類就做過無數次,各種的嘗試試驗吧!否則就是球體的建造,都未必會成功。

儘管太空堡壘模仿球體是成功了,卻依然面臨著各種問題和挑戰,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任何人類的精英學者或者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