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倒計時(第1/2頁)
章節報錯
受到明軍艦隊已經展開的攻擊陣形所刺激,荷蘭人的艦隊也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調動。
不同的是,他們擺出的不是進攻陣形,也不是防禦陣形,反而是給人一種事態不妙便即撤退就跑的模樣。
不過大明艦隊並沒有立即發起攻擊,荷蘭人也沒有我大清那般遇敵方逃為上勇的廢物模樣,而是靜靜的保持著戒備,等待自家使者回來稟報談判情況。
但是這不聽比聽了更加的讓人鬱氣,大明的強硬態度,差點直接讓亞爾曼直接暴走。
好在殘存的理智,讓他並沒有將進攻二字說出口,而是慢慢將憤怒壓制了下來,開始快速的釐定得失。
對於亞爾曼來說,銀子並不重要,甚至船隻也不是無法割捨的東西,畢竟與繼續保持與大明的貿易,以及可以停留在這臺灣島的現狀來說,這兩樣並非不能付出。
最大的問題也不是面子問題,而是若荷蘭人這次認了栽,會不會讓其他列強覺得荷蘭人已經開始衰落了,進而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這才是亞爾曼最忌憚的問題。
另外一個問題是,他如今根本沒有這麼一大筆的錢財,肯定還會從其他方面給出利益來彌補這筆賠款。
而十艘蓋帆船送出去,那他的艦隊就不僅僅是被創,而是直接元氣大傷,完全只有自保之力了。
以這樣的艦隊去面對實力還儲存大部分的西班牙人艦隊,亞爾曼委實沒有太大的信心能應付的過來。
但若是激怒大明,再次爆發一場大戰,那自己的損失就太大了,不僅會讓如今的艦隊再次受創。
雖然大明方面大機率不會一直追擊至巴達維亞,但是臺灣卻近在大明咫尺之內,沒有了艦隊的掩護,荷蘭人會直接失去臺灣島,更會失去東亞這條貿易航線,未來任何一艘掛著荷蘭旗幟的船隻,都不可避免的成為大明直接打擊的物件。
這一方面,亞爾曼相信海盜世家出身的鄭家,依靠臺灣島這個基地,是完全可以將整條貿易航線完全置於控制之下的。
不過亞爾曼如今已經沒有多少考慮時間了,明國那邊沖天的戰鼓聲與號角聲,已經連綿響起,所有船隻的風帆已經開始校正方向。
在亞洲已經待了數年,對大明瞭解極深的亞爾曼知道,這是明軍戰爭前的前奏,他們的一通鼓聲敲完,接下來的便是進攻了。
看的出來,大明方面並不是虛文恫嚇,而是實打實的已經開始做起戰前準備,根本不打算再多給他一絲一毫的多餘時間。
亞爾曼最後還是選擇了妥協,畢竟比起東亞貿易與貿易咽喉點臺灣島來說,這點損失並不算什麼。
荷蘭國缺的不是錢,也不是船,而是受限於人口數量不足,極為缺乏有經驗的水手來操縱這些船隻。
眼見大明艦隊已經風帆鼓動,艦隊已經開始向著自己航行而來,亞爾曼再沒了拖延的機會,直接下令在船頭掛起之前約定好的三色燈籠,表示全盤同意明國的條件。
在基隆港,大明代表長樂伯甘輝,與荷蘭代表亞爾曼伯爵簽訂了明荷《基隆條約》,條約大概內容包括戰爭賠款,大明在荷蘭所屬領地享受的特別待遇等待。
至於亞爾曼最希望得到的,大明對於荷蘭擁有臺灣的合法權,大明方面卻是根本沒有提到。
條約生效,雙方之間再次恢復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