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營被阻擋在些已經有半個多月,無論西營上下如何勇猛,面對著地形上佔據絕對優勢的清軍,西營的兵力依舊是難以展開,甚至都沒有一次攻上過城頭。

單單只是清掃城外據險而守的清軍,就花了李定國七八日的時間,並且付出的代價也極為的高昂。

隨著攻勢的不斷進行,清軍所承擔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紹武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清軍漢八旗與漢中綠營所駐守的鎮川鎮被李定國重點兵力圍攻之下,先行告破,鎮川鎮一破,整個沔縣的防禦就立即產生了嚴重動搖。

在源源不斷的西營自鎮川鎮湧出,大舉向新街口鎮進攻之後,在後路已經被事實威脅到之後,沔縣守軍不得不選擇放棄堅固的城防,開始大踏步後退。

但是任何當面撤退的軍事行動,都是有極高的風險的,更別說是當著李定國這種名將的面進行撤退行為,更是一項風險高的嚇人的事情。

擅用伏兵的李定國,再次在周家山鎮,以鐵一般的事實告訴這些清軍,你們最好的辦法不是撤退,而是死戰。

一萬餘清軍於此戰或死或降,能夠透過伏兵逃回南鄭的寥寥可數,就連清軍統軍將領李本深也被生擒活捉,所部大軍十不存一。

對於逃入山嶺間的殘兵敗將,李定國沒有絲毫追殺的想法,在沔縣短暫的休整後,全軍再次挺進,向著漢中治府南鄭浩浩蕩蕩而來。

而此時的南鄭城,戰退兩派已經吵的不可開交,漢八旗統領李之綱等人堅持主戰,想要死守南鄭城,等待援軍到來。綠營將領張勇、馬進寶等綠營將領中立不言,而吳三桂麾下將領,卻是打著撤退的主意。

畢竟漢中並沒有受到小冰河時代的影響,這裡土地肥沃糧草充盈,就算依城堅守個年餘也不會有任何的物資短缺,根本不是遠道而來,糧道千里碾轉而來的西營所能夠長久停留的。

就算是耗,也能將西營這十數萬大軍活活耗死在這漢中平原之上。

但是反對派卻是理由很簡單,全軍蝟集於城,那就是將廣袤的漢中平原拱手讓給對方,對方只要咬牙堅持過數月時間,那漢中平原所產,就能讓對方就地取食,清軍反而成為甕中之鱉。

雙方相互爭執不下,誰也不肯退讓,但是夏國相卻是明白,主戰派並非是真的想死戰,而是想消耗吳軍的實力,畢竟在這漢中南鄭城,如今兵力最多的便是他夏國相所帶的近三萬吳軍嫡系。

而其他漢八旗與綠營兵,只有數千而已。

深深明白吳三桂所想的夏國相,壓根就沒有與西營死磕的想法,因此撤退派佔據了壓倒性的優勢。

在李定國大軍滾滾而來之前,夏國相就先一步燒燬了漢中的糧倉,然後毫不理踩暴跳如雷的漢八旗將領的威脅,直接帶著大軍便即向陝西方向撤退而去。

寫了一章這才發現,居然只是儲存,並沒有釋出,也真是佩服自己這馬虎勁,好吧,兩章一起發了,我再寫一章就去睡覺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