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回孃家,不但他們一家四口來了,二姨也挺著大肚子來了。

說起陳家三姐妹,也有說不完的委屈。

大姨嫁給了當兵的大姨夫,後來留在了省會城市,退伍後的大姨夫去了體育學院,大姨在印刷廠做工人。

大姨同樣生了兩個閨女,大表姐嫁給了一箇中專學校的體育老師,後來表姐夫做到了招生就業辦公室的主任,再後來學校和財專融為一體,表姐夫也升到了副處長的位置,而大表姐則因為大姨夫的關係,在體院做了會計。

二表姐是園林綠化局的會計,二姐夫是當兵的,參謀長,後來退伍直接去了省委黨校,前途一片光明。

因為大姨夫也兄弟姐妹好幾個,所以他好像並不是特別想要閨女,加上他們都是有正式工作的人,也不敢和計劃生育叫板,是以他們的一生簡單富足,生活小康,晚年也很幸福,因為兩個閨女嫁的都不遠,一個城市,方便照顧他們,所以幾乎沒有出現過什麼矛盾。

二姨已經生了三個閨女了,老三送給了二姨夫的姐姐家,老四現在正懷著,生下來也是女兒,這個也送出去了,聽說送到l市,一直沒聯絡,相反老三因為給他們叫舅舅,舅媽,加之養父養母那邊的人都知道她是誰的孩子,從小就知道自己是被遺棄的,所以對我二姨和二姨夫非常憎恨,不管他們最後給她彌補多少,都解不了他們之間的那個疙瘩。

所以後來當媽媽想認自己的老三時,被二姨勸住了。

別認,她們從小沒在一起長大,認了也不親,她不知道還好,一旦知道了就會恨咱們,你給自己找那個麻煩幹什麼?

其實媽媽那個時候並不是想直接認人,因為她知道沒有那個資格,只是想讓我或者我妹妹,去她開的電器店裡加她個微信啥的,瞭解一下她的日常就知足了,可是這個願望直到女主意外離世也沒能達成。

所以她接了任務之後,其中有一條就是如果這個三妹妹出生,一定不要把她送人。

二姨和媽媽因為生活在農村,一直被嫌棄生閨女多,大姨沒有和婆婆住在一起,天高皇帝遠,就算是嫌棄,也看不到臉色,所以心態相對來說就得到了放鬆,而且大姨夫對大姨特別的好,夫妻倆恩愛,說來說去,還是封建思想惹的禍。

總覺得女孩子是給別人家養的,不如養個兒子在身邊踏實。

可是在幾十年後,村裡人人都羨慕媽媽,不用帶孩子,不用看兒媳婦臉色,殊不知當年就是這類人嘲笑媽媽肚子不爭氣,只會生閨女。

爸媽在她們姐妹倆二十五歲之前,都一直在村裡抬不起頭,直到後來風向變了,女孩子吃香了,他們才成了人人羨慕的物件,呵呵,這聽起來,真是莫大的諷刺。

再看如今才不過五十多歲的外婆,看起來真的好年輕,外婆一生都在好強,哪怕六七十歲的時候,還堅持自己做飯,也就八十歲做不動了,才跟著兒子兒媳,可是跟著兒子,閨女也得掏錢,一年到頭生病住院哪怕去診所抓個藥,兒子都會把單子留著,讓閨女年下回來給報銷。

外婆很公平的對待她的每一個子女,可是外公偏心眼兒到從閨女那裡要錢,然後給大兒子一家,結果呢,他們換來的是什麼?

外婆死的時候九十三歲,大兒子和二兒子院子合在一起,一個大門過,因為老二不在家住,房子蓋好之後就讓老兩口住,為了方便照顧他們,就沒有把院子封起來,和大兒子一個院子,結果躺到床上不能動的時候,孫媳婦卻鬧著死後不能從她院子裡過,二舅氣的和爸爸買磚拉沙子,硬是將一個院子分成了兩個院子。

可因為二舅家的宅基地特別的窄,門也小,外婆的棺材都險些出不去,二姨每次提起這一茬,就和媽媽一起抹眼淚。

如今看著尚且還年輕的外公外婆,李想心裡面也替女主覺得心酸,或許這一世會因為她,改變什麼也說不準。

畢竟外婆走的時候,實在是太悽慘了,因為褥瘡,讓她受盡了折磨,褥瘡不可治,只能生生的挖肉去掉腐爛的肉,她後來已經沒有知覺,感覺不到疼痛了,棺材一做好,漆色一上,在媽媽和二舅掛門簾的時候,無聲無息的去了。

二姨哭著說,老太太這是怨咱們呢,連句遺言都不跟他們說了,知道棺材做好了,所以就走了,她怎麼就這麼的讓人心疼呢,一生都不想跟別人添麻煩……

想想三十年後,再看看現在,李想覺得,重生的作用就在此,今生有她在,或許外婆不會再遭受那樣的罪呢?

二姨有孕,都六七個月了,媽媽肯定不讓她幹活。

現在還住在同一屋簷下,所以大妗子和三妗子沒有理由只看著,讓閨女來做飯,是以晌午飯是在外婆、媽媽以及兩個妗子的幫忙下完成的。

比起他們家的情況,外婆家條件明顯更好點兒,二姨和二姨夫都很能幹,自己在家創業,織帽子,所以會孝敬二老,要不然他們從哪兒弄錢借給爸媽呢?

難得在這頓飯上吃到肉,李想還是很滿足的,不過他們年紀小,吃不了多少,最後這些肉都落到了大舅一家的嘴裡,連三舅三妗子還有四表哥都沒吃到多少,因為外公的偏心已經是擺放在明面上了,只給老大家夾菜,連他自己都可以不吃,孕婦可以不吃,就給大兒子吃。

對於這樣的一個情況,他們家人顯然已經習慣了,大表哥和大表姐的自私自利也因為他們爹孃的緣故,學了個十成十,所以言傳身教四個字,絕對不是說說而已。

外婆和二姨各給了她們每人一元錢的壓歲錢,三妗子給了他們五毛錢,然而大妗子卻給了他們一毛錢。

媽媽回出去的都是一塊錢,一個孩子一塊錢,二姨亦然,然而他們卻只給了五毛錢和一毛錢。

三妗子覺得吃虧,是因為她現在就一個兒子,老二還沒生出來,而二姨和我媽都帶了兩個孩子,本著不吃虧就行的心思,給了她們一人五毛錢,也理解。不賠不賺嘛,剛剛好。

可是大妗子就過分了,她們給大表哥和大表姐每人一塊錢,你回的卻是每人一毛錢,看不起誰呢?

然而媽媽和二姨的表情卻說明了一切,見怪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