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破襲攻打寧都城(第1/2頁)
章節報錯
寧都城外大軍壓境,18萬滕軍將城池圍了個水洩不通。
在從瓷都出發前,李秀娥還是決定讓宋博然留下,給他撥了5000軍卒繼續鎮守瓷都城。並告誡他,只要敵軍不從內部攻破,目前尚無敵手能夠對付得了滕軍的火炮。
宋博然感激涕零,王后並未因他失守瓷都而降罪於他,繼續讓他守城這完全是出於對他的信任,磕頭謝恩,已是淚流滿面。
除了讓他守住城池以外,更不要忘記保護好瓷都的生產經營。那陶瓷廠儘快恢復生產,與暢國做好瓷器貿易供貨事宜,要與商部加強聯絡,將這裡的瓷器銷往其他地方,莫要因戰事而誤了商業經營。
宋博然連連保證,自會全力配合。
滕軍一路向西,後又折向北方,在遇到被裘軍佔領的小城池時,大搖大擺從城旁經過,根本就不去理會那守城的裘軍。
殊不知,城頭上的軍卒早已慌了手腳,還以為滕國的軍隊要攻打那些縣城呢,直到滕軍遠去,守城的將領才長出一口氣。
本來守城的人員並不多,又被曹蠻調走一部分去支援寧都了,若是滕軍真的攻打這些縣城,恐怕連一日也守不住。
天氣有些陰,剛好避了暑氣,滕軍路上倒沒有遭罪,更沒有像嬴王他們那樣遇到了暴雨。由於帶著火炮糧草等物資,大軍前進的速度並不快。即便是如此,也比嬴王他們快了許多,而先行到達了寧都。
寧都的城池很大,比瓷都大了四五倍,除一條小河從城北流過之外,其他地方基本上是一馬平川。18萬大軍將其圍困起來,從城上看去也並不顯得有很多人。
在滕軍趕到寧都之前,已經有探馬看到陸陸續續從四面八方趕來的零散軍隊開進城裡。這已經被李秀娥猜測到了,那自然是來援助寧都的。
這些且不管它,現在她正與龐彪等人研究攻城策略。
那寧都內目前坐鎮指揮的是寧國的降將武二松。武二松就是那個曾經帶兵攻打滕國北山口的武不松的弟弟。在曹蠻佔領寧都之後,將寧王軟禁,寧國已亡,他便投降了裘軍。這也是無奈之舉。
時下看到滕軍層層包圍了寧都,嬴王不在,曹蠻大帥也不在,他心中有些懼怕。之前他不過是在寧都率領一部御林軍而已。在寧國將領中,他的本領尚不及他的哥哥武不松,之所以現在由他鎮守寧都,那是因為贏王和曹蠻帶來的那些將領都隨軍出征了,他只得接下這個重任。
看到城下十幾萬大軍緊緊將寧都圍住,武二松的心裡是既恨又懼。他恨大哥死在了滕軍的手下,他怕滕軍的炮火太厲害。莫說城裡現在已經有了將近10萬大軍,他甚至都沒有勇氣開啟城門與滕軍一戰。
心裡怎麼想別人無從知曉,他在四面城牆上來回穿梭,高聲呼喝,讓那裘軍加強防衛,多多準備弓箭,備好滾木雷石,防止滕軍攻城。他想以此來掩飾自己心中的恐懼。
那些裘軍更是如臨大敵,很多軍卒未曾與滕軍交過手,但他們的耳朵裡早已充滿了滕軍屢次的戰績,以及那可怕的火炮帶來的巨大傷害。在看到城下滕軍的人數要遠遠多於城內的守軍,他們的心中更是戰慄。
曹蠻派出去的人手陸陸續續通知到各個縣城,由於路途的原因,目前支援寧都的裘軍還沒有全部到來。如此一來,城中的守軍人數自然比不過滕軍數量,這在人數上裘軍先輸了一籌。
滕軍將寧都圍困,遲遲未見嬴王出現在城頭,李秀娥以及眾將猜測,極有可能嬴王還沒有回到寧都。有人發出慨嘆,不能活捉嬴王了。
可李秀娥心裡卻不是這樣想的,嬴王不在,剛好藉機攻下寧都,也好給這個大伯哥一個臺階下,將他捉住怎麼處理反倒是一個棘手的難題。
可她這個想法目前還不想與文武官員透露,於是便制止了這個話題,而與眾人進一步研究攻城之計。
在龐彪、小雷霆等人的陪同之下,李秀娥騎著馬,圍著城池轉了一圈,先了解一下寧都城外周邊的地形地貌。
當轉到城東時,望見東方的那一片竹林,她不由得想起了寧王就埋在那裡。那是一座孤墳,沒有一個妃子陪伴著他,她不由得有些感慨。重生到這個世界,卻要與滕王的親兄弟進行對決。
時下不是感慨的時候,研究戰場形勢要緊,除了城北的那條河之外,寧都城外並沒有特殊的地形。
寧都城比較大,城裡的居民多,城外的地勢相對平坦,適於農民種莊稼,地裡已經有了一抺青苗的綠色。在太平盛世這裡卻是一個適於民生的地方。李秀娥甚至都有了一種想法,將來把都城遷到這裡,這不過是一閃念而已。
這座城池方方正正,那城上的磚瓦也砌得整齊漂亮,李秀娥確實不忍心將其破壞。但是經過一番偵查之後,若想攻入城中,不突破城牆就要打破城門,否則滕軍傷亡代價太大。對於一座城池來說,李秀娥更珍惜手下軍卒的生命。城池破了可以再修,甚至可以修的更好,可軍卒犧牲了,就不可能再復活,那是滕國巨大的損失。
最後,李秀娥決定架炮攻城,明確要求只可毀城牆,不可毀城內建築,她曾經到城裡去過,寧都城裡的建築櫛比鱗次,非常漂亮,這些美麗的建築一經戰火,再次復原確實很難。
不過在攻城之前,李秀娥還是找人先寫了一封勸降書,讓小翠射至城頭之上。那武二松見了,憤憤然將書信撕了個粉碎,他心中雖然懼怕,但他也很倔強,他絕對不會投降滕軍,主要還是因為武不松的原因,恨意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