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炮聲一響紛紛降(第2/2頁)
章節報錯
既然滕軍願意收留,何況有這麼多裘軍戰俘作伴,便一一留下了。倒是幾名將官有些猶豫,可看到滕軍如此強悍,嬴王不顧他們的性命而獨自逃走,更何況想起昔日嬴王對待他們的態度,幾個人私下裡一商量,還是決定留在滕軍大營。
李秀娥當即表示歡迎,並明確告訴他們,級別待遇一律不變,將來立功再行獎賞,這些人才算心安。
瓷都城算是穩定下來了,這麼多軍隊不可能長期在此駐紮。李秀娥召集諸位將官,商議下一步將如何行動?
既然瓷都重新奪回來了,便有人建議可以班師回朝,軍隊收遍了諸多裘軍,需要進行休整和訓練。
另一種意見認為,此次出兵除了要奪回瓷都之外,還佔領了不少縣城。既然與裘軍已經開戰,就應該繼續對其進行殲滅,將其佔領寧國的其它城市一一攻下,把嬴王趕回裘都,清除其在寧國土地上的勢力影響。
說起來寧國是被滕國打敗的,可目前收益最大的卻是裘國,嬴王幾乎不勞而獲。對其之前與成軍開戰,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就罷了,既然現在表明了敵對關係,自然叫他把吃進去的給吐出來。
從寧國歸順過來的周孟公啟奏:
“啟稟王后,目前滕軍士氣正盛,莫看攻打瓷都傷亡不少,可他們卻打得酣暢淋漓。王后試想,滕軍中的軍卒主要還是寧國的降卒為主,像瓷都這些城市,以前可是他們的家園。現在好多縣城依然被裘軍佔領,於他們來說,對家鄉的情感是有些悲哀的。大寧國已經不復存在,既然歸順了滕軍,就願意滕軍能夠解放自己的家鄉。比如我,原是寧國舊臣,在寧都生活多年,可寧都現在卻被裘軍所佔,心裡著實不是滋味。這種情結在軍卒中是普遍存在的。所以當下解放整個寧國境地是官兵所盼。微臣認為,下一步滕軍的計劃應該是攻下寧都,趕走裘軍。”
這個周孟公說的很多,他一發話,其他人便停止了爭論。他所說的的確也是實情,軍營中思鄉的情緒很嚴重,那倒不是說他們不喜歡滕軍軍隊的生活,畢竟有的被裘軍佔領的地方還有他們的妻兒老小,心中總是念念不忘,一家人身處兩個國境,總覺得像是被生生分割了。
這種思想,這種情緒,李秀娥當然知曉。其實他心中早有打算,只是想借助這麼一個會議形式,而將這種想法從臣子的口中說出來,她才好順應民意。
嬴王的野心頗大,不只是僅僅佔領寧國這片土地,想必對其他王國他也一直惦記著。如若不將他趕出寧都,滕軍所佔領的這些區域將來必不得安寧,一場一場的戰爭自不會少,恐怕永無寧日。
李秀娥並未想一鼓作氣將嬴王消滅,一是目前還沒有那麼大的把握,畢竟滕國的軍力不足,裘軍目前至少還有40萬兵馬,對於滕國來說,尚是一個勁敵。打得太狠,可能會遭到猛烈的反撲,恐怕滕國經受不住巨大的損失。
收復那些小縣城,可以說不費吹灰之力,可若是守住它們,那必須除了留有足夠的火炮之外,還要有精明強幹的將領。宋博然已經算是一名相當不錯的統帥了,可他依然敗在了曹蠻手下。
就是像宋博然這樣的人才,滕國也不多,十幾座城池難以守住。況且守城還要分兵,滕軍更難集中優勢兵力與裘軍對抗。
這些都是李秀娥一直以來非常擔心的,所以前一段時間她並沒有急於擴張,在奪下那十幾座縣城之後,儘可能的使用那些降卒繼續守城,以儲存實力。可這樣做,很難確保在裘軍進攻之時城池保住。
贏王奪下那兩個縣城便是很現實的例子,這倒是給李秀娥提了個醒。
那些大都市才是戰略要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才是首選目標。這也是為何嬴王派曹蠻首先佔領寧都的原因。
這一點並非李秀娥忽略了,而是她最初並沒有霸佔寧國土地的野心,像佔領文昌水昌等地,那只是出兵懲戒劫匪而最終的結果而已。時下不同了,寧國已亡,這土地若是再不佔領,就會拱手讓予裘國、成國和暢國了。
與其讓他們白白佔據,自然不如歸滕所有,要知道有土地才會有資源,才可以富國強民。
當下剛好按照周孟公的主意,將寧都鎖定目標,攻下寧都才可以打破贏王在寧國的幻想,讓他滾回裘都,最起碼能削弱他對滕軍的威脅。
方針既定,休整數日,李秀娥便親率大軍向寧都進發。一路上,對哪些裘軍所佔領的小縣城根本不予理會,待攻下寧都之後,這些守軍便沒了根基,必當不戰自敗。
大軍浩浩蕩蕩,所經之處未遇到任何阻攔,這次可不像當初悄悄去佔領瓷都了,她要大明大白地攻打寧都。
此時的嬴王也得知了滕軍出動的訊息,他早已氣炸連肝肺,急忙從小沛往寧都趕去,他是想在滕軍到達寧都之前,回到城中。
可事與願違,老天都跟他作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