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到嬴王裘開天發給滕王裘開物的那封信函之後,李秀娥便決定出兵救援瓷都了。

召集文武群臣謀劃出兵策略,當然意見不一。瓷都吃緊必須儘快馳援,多數大臣都贊同這個意見。

周正邦卻另有看法,畢竟瓷都距離石昌路途遙遠,即便是輕騎兵火速奔赴那裡,也需要兩天的時間。要知道曹蠻的軍隊那可是5萬裘軍,若是隻派三五千輕騎兵是難以取勝的。到那時莫說解不了瓷都之圍,這些騎兵也有可能白白葬送。

兵部尚書董振義也有不同的意見。

若想打敗瓷都的裘軍,派兵不可少於5萬,這麼多人不可能快速支援。行軍速度過快,重型火炮沉重,跟不上隊伍。火炮若是不帶上,千里奔波,疲勞之師,恐怕難以戰勝曹蠻一部。

瓷都有5000軍卒,40門火炮,想那曹蠻十天八天也很難攻下城池,這便給滕軍救援贏得了時間。

李秀娥自然清楚他們所說的這些理由。其實她跟小雷霆早已合計過了,既然贏王將姚遠被滕軍所殺一事為藉口,而攻打瓷都,那麼她就可以認為裘軍已經向滕軍正式宣戰!

那滕軍自然就可以攻擊裘軍的城池,不一定就非要到瓷都,剛好藉助這個機會,將裘軍在寧國所佔領的城池,一座一座地收回來。

聞聽王后有如此大膽之設想,眾臣皆驚。滕國之前不過是一個小小石昌縣而已,與寧軍一戰之後,版圖擴大了數倍。後來又佔領了瓷都和莫煌,現在王后又要與裘軍爭奪其他城市。

從兵力上來說,滕軍不過20萬軍卒而已,而裘軍卻有50萬之眾,即便是隻算做派至寧國境域的也有30萬大軍,數量是有些懸殊。

2萬滕軍曾經戰勝30萬寧軍,這是鐵的事實。可裘軍畢竟不同於寧軍,六王子頭腦昏聵,除了吃喝玩樂之外,哪裡重視軍隊平時的訓練與管理?可贏王不同,一直以來就喜歡排兵佈陣,在他登基之後,更是擴充軍隊加強訓練。滕軍若再想像與戰勝寧軍那般是不可能那麼容易了。

更何況佔領了縣城之後,還要派軍卒進行把守,這必然要分散滕軍的兵力,對滕軍是十分不利的。

李秀娥一直面帶微笑,用現實資料說話,力排眾議,最終決定出兵10萬,逐城推進。

見王后決意以定,文臣武將也便不再反對,按照李秀娥的意圖,前去點兵,準備糧草,次日發兵,向北開拔。

這滕軍一路走來,只要是見到裘軍佔領的城池,十萬軍卒便圍將起來。這個場景與曹蠻圍困瓷都之時的情形極其相似。

所不同的是,將城池圍定之後,李秀娥讓龐彪調來一門小型火炮,就架在那城門前,一炮將城頭的裘軍大旗轟將下來。

之後,小翠便彎弓搭箭,將一封書信射上城樓。那城上守城的裘軍將領,被這陣勢早已嚇破了膽,顫顫巍巍看了書信,便乖乖開城投降。

其實那封書信的內容很簡短。說是此時贏王已經正式與滕軍開戰,所有裘軍佔領之城市就是滕軍攻掠之目標。開城而降,可保全城內所有裘軍將士之性命,維持所有將領之官職,繼續駐守此城。如若拒不投降者,必將炮火攻城,片甲不留。

嬴王派曹蠻前去攻打瓷都,各個城池的將領都是知曉的,已與滕軍交戰也是事實。

對於滕軍炮火的威力,那裘軍早有耳聞,今日得見,更是聞風喪膽!何況每座城池裘軍最多不過5000,少的也就2000而已,怎能抵擋得住10萬滕軍的攻擊?

識時務者為俊傑,在力量如此懸殊的情況下,也只有乖乖投降,方可保全諸位將士的性命。

於是乎,城頭變換大王旗。那被裘軍佔領的城池,一座挨一座遂成為滕國的領地。

每佔一座城市,自然要進行一番安民,這也就耽擱了大軍東進的行程。

對於為何沒有迅速增援瓷都一事,李秀娥是早有盤算的。

一是宋博然那裡擁有40門火炮,覺得能夠抵擋得住滕軍的千軍萬馬。更不怕裘軍圍困,城裡糧草充足,完全可以等待援軍的到來。

重點是曹蠻率領5萬大軍圍困瓷都,久攻不下,可以拖住他的這一部分兵力。李秀娥也好實施她步步為營逐漸佔領城池的計劃。

新拿下來的城池,她並沒有留下滕軍駐守,而是依舊啟用原先的裘將和那些降卒。若是每佔領一座城池,將那十萬軍卒便分出一部分去,等到達瓷都,恐怕原滕軍就剩不了多少人了。

對於攻下來的城池,她並不擔心重新裘軍掠去,重新奪回她有必勝的信心。

宋博然喉頭腫痛,在喝了碗水之後,終於斷斷續續地將瓷都失守的經過說明白了。

也許是李秀娥太過仰仗強大的現代火器了,聞聽曹蠻是用土法佔領的瓷都,她第一次感到自己有些輕敵了。

她並沒有責怪宋博然,還對其進行安慰,見他並未受傷,只是過於疲憊和著急上火,便讓他下去休息。

之後,她與龐彪等人商議,重新奪回瓷都也並非急在一時,依舊按照原計劃,穩步推進,小龍山奪取之後再打瓷都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