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鳳棲本就是寧國之地,現在寧國亡了,既不屬於暢國的地盤兒,也不屬於成國的縣城,對於雙方任何一方來說都是來撿便宜的,哪一方也沒有充足的理由,必須佔領這個城市。本就是先到先得,現在幾乎同時進城,這鳳棲歸屬哪一方?

話說成軍這邊。

大將孟郊奉成王之命,率軍東進。寧國西部地廣人稀,他的大軍行軍速度比較快,一路走來甚是順利,連續佔領了七八個縣城,每個縣城裡留下5000軍卒進行鎮守。趕赴鳳棲之前,手下尚有一萬軍卒。

他倒是曉得這鳳棲離暢國比較近,唯恐被暢軍先佔了,便快馬加鞭,急急趕路。

未成想大軍卻走錯了路,待到城前一看,前方的城池並非鳳棲,而是瓷都,城頭上懸掛的是滕國的大旗。

成王有交代,目前不可與滕國直接發生軍事衝突,孟郊也知道這瓷都早已被滕國佔領了的,於是他沒有在瓷都附近停留,撥馬向北,奔鳳棲而來。

這一次他學乖了,又怕走錯道路,便派人前面探察,他率隊在後面急趕。探路的軍卒見前面有一座小山,騎馬奔上山頭,遠遠的看到了鳳棲縣城,總覺得這一次不會走錯了。可突然發現,在鳳棲城的西側,有一支軍隊正在行軍,急忙撥馬返回,報告孟郊。

這孟郊心下一驚,從西側趕來的軍隊,肯定不是暢軍,極大可能是裘軍。他已然得到報告,贏王又派了20萬大軍,來到了寧國境地,是來收復各縣郡了,不過也未曾聞報裘軍與成軍為占城池一事而起過爭端。

他自以為那裘軍跟他一樣,誰先佔領了這地盤就是誰的。於是便命令軍卒加快行軍速度,必須趕在裘軍之前進入鳳棲城。

也許是由於高低起伏的山頭遮擋住了視線,前面的探馬並未發現自東方趕來的暢軍。孟郊率隊從鳳棲南門進入,只見他先是長出一口氣,終於在裘軍到來之前先進了城,他自然以為這鳳棲現在已經屬於成國了,只待到縣衙取了降書順表,安排軍卒鎮守就是。

從南城門而來的這條大街正衝著衙門口,他看到了縣令吳子道在那裡跪著,自以為是在迎接他的成軍。臨到近前他才看清,那吳子道並非朝南而跪,而是面朝東方,此時他才發現東邊大街上那暢軍也進入了縣城。

孟郊的心裡也是咯噔一下,緊趕慢趕總以為趕到了裘軍的前面,未曾料想東邊還殺來了一支暢國的軍隊。

按照成王的旨意,此次出兵以搶佔地盤為主,不得輕易與其他王國開戰,除了千叮嚀萬囑咐不要與滕軍發生正面衝突之外,至於其他王國可並沒有說不可以。

既然軍隊已經進了城了,是不可能輕易退出的。時下吳子道就跪在階前,手裡高高舉著一個托盤兒,托盤裡放著大印。只要這大印拿到手,這鳳棲城就算是成國的了。

可他正要催馬向前去取那大印,那莊旭也催馬過來,看樣子與他一樣的想法,要與他爭搶大印。

然而就在這時,忽聽得一聲斷喝,“且慢!二位將軍不要爭執。這鳳棲城已屬裘國管轄,還是各自帶兵退卻吧,免得兵戈相見!”

二人同時一愣,只見西方一隊快馬奔來,領頭的一員大將,銀盔銀甲,手擎一杆長槍,說話間,就來到了跟前。

此人正是裘國的將領,名喚姚遠,是贏王第二次派兵而來的統帥。嬴王的王妃姚氏是姚遠的姐姐,也就是說他是裘開天的小舅子,封他為二路元帥,前來收復寧國的縣郡。

姚元帥20萬大軍,踏進寧國境內,所過之處全部換上裘國的大旗,不管是鄉鎮縣郡一個不落。由於他行走的地方比較多,涉及的地域比較廣,所以他的行軍速度也比較慢。

但他還是比較有心計的,並非20萬軍隊走一趟線兒,而是分成了四支隊伍,每支隊伍5萬軍卒,順四條線路,由北而南,再折向東,跑馬圈地,置於裘軍麾下。

而他親自率領的這一路軍,在最南線,向東進發幾乎與孟郊所率領的那支成軍平行挺進。他知道目前是在與他們進行賽跑,誰跑得快,誰佔了先,城池就歸了誰。

可他的這支隊伍長途跋涉,軍卒都比較疲了,再怎麼也快不起來。他知道東方還有一座城池叫鳳棲,是最後一座無主的城池了。他還打算進駐城裡,讓軍卒們好生休整休整,以解連日來的疲勞。

在臨近鳳棲尚有10餘里的地方,他看到了從南面奔騰而來的成軍隊伍,於是便快馬加鞭,率先帶領200名騎兵,直奔鳳棲西城門而來。

縱使馬鞭打飛,終究還是晚了一小步。令他沒想到的是,除了滕軍之外,那大街的東頭暢國的軍隊也在。見那雙方將軍正要搶吳子道的大印,只得遠遠大喝一聲,先阻止再說,莫待他們取了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