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三軍同至鳳棲城(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瓷都以北三百里處有一座縣城,名曰鳳棲。這縣城周邊河道交錯,架有諸多橋樑,四通八達,雖不能行經大型馬車,行人往來倒是暢通無阻。
這裡不是像瓷都莫煌一類的經濟大鎮,卻因亭臺水榭別具一格,極具觀賞,引來無數遊人,划船釣魚,遊街賞景,平日裡熱鬧非凡。
因此許多商賈到此經營,繁華了都市。這裡遠離戰火,寧軍敗北,寧都失卻,這鳳棲均未受到太大的影響。街頭店鋪,茶樓酒肆,依舊是買賣興隆人來人往。
似乎天下的動盪與這裡毫無干係。
百姓可以只看每日裡的柴米油鹽,可那縣衙裡的官員不得不時常關注前方戰事。
風棲縣令吳子道在得悉瓷都被滕軍佔領之後,終日裡惶恐不安。城中軍卒不過500人,滕軍若來只有乖乖投降的份兒。他早已寫好了降書順表,只待滕軍一到,拱手奉上。
那滕軍並未到鳳棲來,令吳子道白白擔驚一場。後來聞聽暢軍佔領了濱河,又在西進,面對暢軍,他那500軍卒也不堪抵抗,遂又寫了一封降書,準備獻與暢軍。
這一日,有衙役來報,暢軍自東方而來,大概有1萬人馬,距離鳳棲不足十里。吳子道趕忙帶了提前寫好的降書和大印,率領幾位差役,打算奔往東城門,前去迎接暢軍。
可又有衙役來報,南城門外又見一支軍隊,直奔鳳棲,那旗上打的就是一個“成“子。
對於成軍佔領城池一事,吳子道是聽說過的,這裡距離成國尚遠,卻未料也被惦記上了。
若是暢軍、成軍同時進城,他是投降哪邊?心下倒是糾結起來。可形勢緊迫,不容他過多思考,是去東門還是去南門投降。
正在猶豫間,西門守衛惶惶而至,說是裘軍正在向鳳棲趕來,那大軍也有一萬之多,行軍速度很快,先頭部隊差不多快到城門了。
吳子道苦笑一聲,三國的軍隊同時到了鳳棲,降哪一方都難下決斷。可時下他必須迅速作出決定,否則會招來殺身之禍。
他眼珠一轉計上心來,即刻取了紙筆,“刷刷刷”,馬上又寫了兩封內容一樣的降書,只是抬頭不同。一封是給成軍備的,另一封是給裘軍備的,再加上之前寫給暢軍的那一封,三封書信他全部揣進了懷裡。
城門他也不去了,就在這縣衙的大院等待著,哪家先到他就投降哪家。至於最後的結果,聽天由命吧,此時已不是他能做主的了。
聽到門外一陣混亂,夾雜著馬蹄聲呼喝聲,吳子道知道大軍進城了,可他不曉得是哪一國的軍隊,慌慌張張帶了幾個人跑出縣衙前去迎接。
從街東來了一隊人馬,大旗上寫著一個黑色的“暢“字。果不其然,還真是暢軍先趕到了。吳子道急忙從懷裡取出那封降書,跪在階前,高高舉起托盤。那意思很明瞭,沒得可說的,直接投降。
可那暢軍尚未到跟前,從南街又來了一隊人馬。吳子道抬頭看去,那大纛旗上赫然寫了一個“成”字,不用說成軍來了。
正當他不知向哪一方投降之際,大街西側一陣馬蹄聲,裘國的騎兵也快速趕到。
吳子道剛才還有些害怕,現在反而心下坦然,這種情況下降哪一家都是問題,乾脆他也不表態了,到底歸順哪一家,讓他們三家爭去吧。這條小命就交出去了,願殺就殺,願留就留,反正也不是他能左右的,只管默默地跪在縣衙門口。他反倒要瞧一瞧這三支軍隊如何處置於他。把那降書順便揣進懷裡,托盤上只留了縣衙大印。
怎麼就那麼巧呢?不早不晚,三支大軍幾乎同時趕到。按道理說從濱河趕來的暢軍離這裡最近,應該最先趕到,可事實上他們比那成軍裘軍來的並不快。
率領暢軍前來的將領名叫莊旭,奉暢王之命,逐漸向西推進。說起來還是因為暢王太過小心了,每佔領一座城池,莊旭總要等一等看一看裘軍一方是否有所行動。如此一來延緩了向西推進的速度。
但他覺得寧國東部這一帶距離暢國比較近,總比那大成國的軍隊管轄起來要方便的多,對於鳳棲這座小縣城早已認定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一路走來,他也沒有催促諸軍,就如平常行軍一樣,過山谷,跨小橋,路上倒是很順利,便進入了鳳棲東城門。
臨近縣衙,他已然看到了縣令吳子道帶了幾個人跪在階前,知道那是準備投降了。心裡正自高興,騎著高頭大馬得意洋洋。一點也不著急不著慌,只需上前辦個儀式,這鳳棲城就屬於大暢國了。
眼見著就要到衙門口了,成軍從南門趕過來了。這莊旭立刻就是一愣,也怪自己疏忽,未曾提前派人前來打探,現在兩軍相遇多麼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