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各國反應均不同(第1/2頁)
章節報錯
關於曹蠻帶兵進駐寧都一事,李秀娥早已獲悉。裘兵從裘都出發喬得準就將訊息傳回了滕國,提醒王后早做準備。
潛伏在寧都的斥侯把曹蠻的軍事部署也及時報了過來。
至於成國和暢國兩方,至今未發一兵一卒,這五王子和七王子的心思滕國的斥侯也探聽到了。成王的態度相對要比較堅決,表示目前不會出兵,而暢王似乎尚在猶豫之中。
寧王派人到成國和暢國去搬兵求援沒有求來,卻來了不速之客,贏王派兵來了。這倒是出乎李秀娥的意料,更令她感到意外的是曹蠻並未率軍攻打滕國,也未到南方收復失地,卻直接駐進了寧都。
根據斥侯的反映,曹蠻業已控制了寧都城防,好像還控制住了王宮和朝廷。縱使寧國的官員都在,包括寧王在內,已經對寧國之事做不了主了。
嬴王這是在趁火打劫,借援助之機將寧都佔領,說是來做好人卻幹了件最大的壞事。從表象上看,是在幫助寧國鞏固城池,防禦滕軍,實則已然將寧國的都城據為己有。其野心之大,城府之深,實難料也。
滕國朝廷有官員認為,嬴王派兵實際上反倒幫了滕國的忙,免得滕國再次出兵去攻打寧國。現在的寧國已是名存實亡,今後滕國可以高枕無憂了,全力進行經濟建設,放心讓那商隊去做外貿。這豈不正是為王后當初設計的經濟強國而鋪平了道路嗎?
反對者認為,裘軍不請自來,這是乘人之危,軍隊駐紮寧都,寧國無力抗爭,只能任其擺佈。這已然不再是援助寧國抗擊滕軍,早已變了性質,也許贏王本意就是乘機佔領寧都來的。
寧都為寧國的都城,是寧國的象徵,寧都已然不受寧王所控制,可寧王畢竟還在,寧國也在,最起碼寧國的大片土地還不屬於裘國。
贏王想要操控寧國,還必須要有進一步的舉措,極有可能會繼續增兵,以控制下面的縣郡,更換官吏,頒佈政策。到那時寧國才算不復存在。即便是寧王還活著,他也只能會是被軟禁,被隔離,或者是做了裘國的階下囚了。
這種局面一旦形成,對於滕國來說是極其不利的,文昌、水昌、東隅等地本就是寧國的國土,若是贏王以接管寧國為藉口,便給了他發兵收復的理由。即便是不以此為由,以其援助寧國的說辭,他照樣可以向那裡進軍的。
到那時,滕國所面臨的敵人已不再是寧國的軍隊,而換成了裘國的大軍。莫看曹蠻只帶了10萬兵丁,要知道裘國還留有軍隊將近40萬,若滕軍與裘軍開戰恐難有勝算。即便是戰勝了裘軍,也必然傷亡慘重,最終會因兵力不足,而導致邊防難以固守。
不得不考慮的是,各王國之間的征戰勢必引發其他王國的不滿,幾位君主可是一奶同胞,總會有人站出來說話的。暢王到底出不出兵尚未最終決斷,成王雖表示不會出兵,倘若滕國與裘國開戰,他們有可能就會改變主意。
若是滕國與周邊鄰國都將為敵之時,著實危險。那可不是文昌水昌東隅這些攻打下來的疆土能不能保住的問題,恐怕就連石昌這個大本營也有被攻陷的可能。
裘軍的到來,莫看表面上是控制了寧都,似在幫助了滕國,實則是將對滕國形成巨大的威脅,後果不堪設想。
鑑於此,一是儘量避免與裘軍發生正面衝突,以免招來嬴王派發更多裘軍,前來討伐。
二是加強與成國的友好交往,繼續加大貿易量,從經濟利益上拴住成國,讓成王捨不得輕易丟棄滕國這個貿易伙伴,他自然就不會輕易出兵了。
至於暢國一方,除了擴大貿易合作之外,防止他突然變臉,畢竟東隅離石昌比較遙遠,倘若暢王出兵攻打東隅,滕軍的主力難以及時應援,僅靠巡邏戰艦那些兵力實在是有限,不敢保證準能取勝。
僅僅考慮與暢國開戰能夠取勝還不行,仗一旦打起來,沒有個結果是很難罷兵的,對滕國的穩定和發展都相當不利。最好的方案就是不與暢國開戰。如若不能將其拉攏,那就加強東隅地方的軍事防禦,以實力對其進行震懾,使其不敢與滕軍作對。
群臣的議論李秀娥一一記下。對於裘軍進駐寧都一事,她自然曉得嬴王的心思,他就是想撿個便宜,鶴蚌相爭漁翁得利,不費一兵一卒,就控制了寧都,贏王自然是想佔領整個寧國。
若他僅僅是佔領寧國也就罷了,可依照他的性格,連老國王都敢加害,恐怕他的這幾個兄弟王國都不想放過。只因寧國物阜人豐,地大物博,屬於魚米之鄉,又盛產瓷器和絲綢,他早已覬覦。
即便是沒有寧滕之戰,早晚他也會找理由向寧國派兵的,時下正是一個好時機,當然要派曹蠻來佔領寧都了。
當初她親率滕軍征討寧國,只不過是想懲戒搶劫商隊的軍卒而已,給寧王一個教訓。可那寧王過於自大,以大欺小,全國30萬大軍全部出動了,落了個兵敗國亡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