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一路走來收穫多(第2/2頁)
章節報錯
李秀娥便告訴他,吃飯給錢天經地義,若是不收這銀兩,那以後販賣蛋託紙箱還收錢嗎?
平日裡作坊主就曾聞聽王后公私分明光明磊落,今日見了果真如此,更是五體佩服!當即接了銀兩,再次謝恩。
飯後那國王裘開物並沒有急著往回返,而是繼續沿著瀏水河向東行去。
馬隊大概行走了四五十里的樣子,除了一路的農田河水,再也沒有見到其他別緻的風景。
再往前走是一道峽谷,瀏水河從峽谷中穿過,流向大寧國。那裡已經不再是大滕國的地界。
不知不覺竟然走到了邊界,李秀娥也是初次來到這裡。裘開物正打算撥馬往回返,她卻建議,進峽谷去看一看,瞭解瞭解這大滕國的邊關。
沿著瀏水河北岸有一條道路,從峽谷中穿過,想必這就是從東邊進出大滕過的交通要道。
前些時日,肖德噲的商隊就是經由這裡,將商品送往大寧國的。
在李秀娥的堅持下,沿著瀏水河向峽谷深處走了進去。大概行了不到十里,前面地界開闊起來,那裡已經是大寧國的居民所在地。
不能再往前走了,一行人沿河折回。
李秀娥一路走一路在想,她們從大裘國來石昌縣的時候,是經大寧國,從北部那個山谷進入的。瀏水河自西向東流淌,西邊還有一個峽谷,沿峽谷逆流而上,那邊是大通國的地界。
石昌縣的南面也就是小白山那裡,山峰層巒疊嶂,根本沒有往南方通行的平坦道路,那裡除了山還是山。
這個石昌縣是在群山包圍之中的一個狹小的盆地,因為群山環繞形成了獨特的氣候,冬天不太冷,夏天不太熱,一年四季溫暖如春。這是一個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雖說地方不大,但是有瀏水河經過,可以沿河兩岸大力發展農業。依靠南部的小白山發展礦業鍊鐵業和林業。北部的草原可以發展畜牧業。
依託沙水鎮擴大商業規模,那將來的石昌縣城,肯定也要發展商業的,不過重點還是政治文化中心。
李秀娥心裡想什麼,裘開物並不知曉,現在天色還早,不知是不是就這樣返回石昌縣城。
裘開物過來徵詢李秀娥的意見。
李秀娥卻說:“既然國王不喜歡去看那鍊鐵廠,那伐木場喜歡看吧!也許那裡說不準會有國王喜歡的木頭。”
這本來是李秀娥一句玩笑話,可裘開物當即就同意了,連問幾聲,伐木場在哪裡?
李秀娥不僅苦笑一聲,“相聚這裡大概有300餘里,趕到那裡天應該也就黑了。”
裘開物表示,今天早早返回都城,大家早些休息,明日再去小白山伐木場,他一定要看看那來自山裡的木頭。
車輪滾滾返回石昌。
裘開物再次邀請李秀娥去後宮吃晚飯。李秀娥以旅途勞累為由,回去早些休息,便拒絕了,裘開物也沒有堅持。
其實李秀娥並沒有感到有多麼的勞累,甚至比之陳巧巧還要精神的多。聽說在回來的路上,陳巧巧在那馬車中已經睡著了,下車的時候還是小碧叫醒的她。
這一天下來,李秀娥感覺收穫很多,她除了對裘開物的看法有了些許的改變之外,更加了解了瀏水河沿岸的一些情況。
特別是那山口峽谷處,那是大滕國出入的門戶,現在還無需派駐軍把守,但不等於將來不設關卡。
石城縣的地形地勢比較特殊,只需三個進出口設定關卡就夠了,平時加強邊界巡邏便是。
李秀娥覺得自己想的有點多,有點過於超前。現在那駐軍兵營的官兵,除了集訓之外,還不夠用的。若不是有馬乘風二百餘御林軍,恐怕這王室的安全都沒有人來保護。
說來說去還是人手不足,年前已經讓肖德噲去其他王國進行宣傳了,不知效果如何,也許正值過春節,即便是有想來大滕國務工的人員,也要等待春節之後。
李秀娥是下了決心的,只要有來大滕國務工的,她必定會想方設法將這些人留住。也只有如此才能迅速增加大滕國的勞動力。
人手若是不足談何發展呀!於是,她將那移民政策再次進行修改,爭取給予最優厚的條件吸引人才,讓他們既來之則安之,心甘情願的紮根下來建設大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