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走嗎?這又沒什麼難的,看上兩次廚子做飯,照葫蘆畫瓢做熟了就行唄!”

李秀娥何等聰明,輕描淡寫的就把自己的廚藝說成是照貓畫虎了。

“我可是曾經做過飯的,也做不出口感這麼好的米飯,又鬆軟又不粘,既不生又不過熟,嚼起來還有一股飯香。這可不是看別人做過幾次就能做得出來的,要麼有豐富的做飯經驗,要麼就有名師指點。大小姐是不是曾經拜過師啊?”

這小翠也不是輕易的能夠糊弄過去的,李秀娥只得承認,曾經看過關於廚藝的書籍,所以做的這飯菜還是有點味道的。

這個說辭小翠算是接受了。

飯後,兩個人就在這簡陋的房屋裡休息,李秀娥是覺得有些累了,為了胎寶還是適當休息一下為好。

看著這簡陋的房屋,問道:“小翠,如果……我是說如果,將來在這樣寒酸的環境中,你是不是能夠生活的下去?”

小翠初聞一愣,隨即答道:“小時候比這再苦再難的生活我也曾過過,何況現在我長大了,什麼也難不倒我。我相信生活只會越來越好。”

見她如此自信,李秀娥笑了,但這笑,在小翠看來似乎有一股戲虐的味道摻雜在裡面,忽然像是明白了什麼似的。

“大小姐又在戲耍小翠了!”

李秀娥笑得更加開心。

下午,兩個人就在這長橋村裡轉了轉,正如那老漢所說,稍大一點的孩子,要麼去放羊了,要麼去打草。而小一點的孩子依然在繼續玩耍。可後來被那老漢招了去,在他的忽悠之下隨他去找藥草了。

樹蔭下幾名婦女閒聊,嘴上說著,手上都有活計在忙,要麼納鞋底,要麼縫著小衣服。

一位60歲左右的老嫗,身旁圍著幾個兩三歲的娃娃,爭著搶著要她手裡的剪紙。

那老嫗一邊哄著孩子們,一邊將那剪刀在那摺疊好的彩紙上,三轉兩轉,便剪出幾個栩栩如生的動物來。

孩子們拿了便歡天喜地地相互炫耀去了。

李秀娥忽然想起,高橋鎮就有剪紙的習俗,而且成了一大地方特色,在全國都小有名氣。就是靠著這個名氣,李秀娥成立了一個剪紙協會,每年臨近春節時召開一次剪紙展銷,全國各地的經銷商全來訂購,為高橋鎮增長了不少的GDP。

看到這剪紙,她已經開始相信這就是高橋鎮的所在地了。

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上前與這群婦女說話。

眾婦人見來了兩位如花似玉的姑娘,這窮鄉僻壤來了兩位妙人,確實很稀罕。大家都放下手中的活計,與李秀娥說長論短。

這幾位婦人很健談,很快便與二人熟稔起來。

不僅是這位老婦,村子裡的大姑娘小媳婦差不多都會剪紙,只是技術有高有低罷了。

得知附近村莊也有會剪紙的人,只是沒有這個村興盛。

李秀娥提出,何不組織起來,大家發揮自己拿手的技藝,誰什麼剪得好就剪什麼,拿到集市上去賣,也算是為家庭增加些收入。

那老嫗告訴她,確實有人這麼做了,只是還要忙農活,販賣的量很少,收入也微薄。除了過年過節,家有喜事,才會貼些剪紙之外,其他時候是賣不動的,做這個買賣的人極少。

瞭解了情況,李秀娥心裡有了底數。

看到一位做小衣服的婦女也懷有身孕,便問她是第幾胎了。

那人說是第三胎,她的臉上並沒有喜悅,倒有些憂愁,孩子多了怕養不活呢。